人口老化 挑戰肺癆防控

結核病(俗稱肺癆)感染個案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年逾萬宗,降至近年每年不足五千宗。衞生防護中心胸肺科顧問醫生梁子超表示,近年接獲呈報個案減少,但發病率的跌幅減慢,由於四成患者為長者,預計人口老化成為未來控制結核病的最大挑戰。結核菌出現抗藥性,令傳統藥物治療無效,抗藥肺癆個案每年約卅宗,衞生署引入新藥對付。

本港七○年引入「全監督治療結核病」後,感染個案持續下降,去年的臨時數字為四千七百八十四宗,一百八十四人死亡;前年四千六百六十四宗,一百七十八人死亡。梁子超指,結核病發病率由五十年代高峰期每十萬人有近七百人發病,跌至近年約六十至七十人。但跌幅主要在半世紀前出現,近十年發病率跌幅減慢,二○○○年為每十萬人有一百一十三點七人發病,前年為六十四點九人,相信由人口老化所致。

潛伏幾十年 又無徵狀

他解釋,本港一成人口為長者,但長者佔結核病個案四成。愈年長,發病率愈高,估計病人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受感染,待年長時抵抗力弱才發病,死亡率較高,故人口老化是未來控制結核病的挑戰。結核菌可在人體潛伏長時間才發病,期間沒有徵狀,醫學界暫難確定潛伏期有多長,疾控工作不能鬆懈。

本港在九十年代陸續出現抗藥性肺癆,梁指每年約三千宗個案能從痰液塗片或種菌發現結核桿菌,百分之一為耐多藥性結核(MDR-TB);而廣泛耐藥性結核(XDR-TB)約三宗,此類抗藥結核菌連鏈霉素亦對付不了,稱為「超級肺癆」。他指病人接受六個月的全監督治療,服藥首兩日,痰液中菌量已減九成,傳人機會大減;服藥兩周已無傳染性。

對付抗藥 衞署用新藥

由於病人治療初期服藥數量可能多達十粒,或致腸胃不適、皮膚敏感或肝炎等副作用。倘病人以為病情受控,而沒完成療程或「食吓停吓」,可令細菌抗藥,故醫護人員常詢問病人服藥後有否不適或要求服藥後在診所作觀察才離開,確保完成療程。為對付抗藥,衞生署引入新藥利奈唑胺,該藥原用於治療抗藥性細菌感染,後有研究顯示可治療抗藥結核病。梁說,長期服此藥或減血細胞和影響神經傳導,醫生須調校劑量,提高療效和減低對病人的不良反應。

記者蘇家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