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還在紛紛攘攘地爭議反水貨時,國內已經部署重大的發展戰略轉變。除了報刊已大事宣傳的一帶一路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現在正展開規劃,進行落實。
《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策略是創新,提升各個產業數碼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整個規劃分成三步。在二五年中國要達到與德國、日本並列的製造強國的地位,二○三五年及二○四五年逐步攀升,與美國抗衡。這不是簡單地紙上規劃,而是一三年中國工程院等研究的結果,考慮了全球技術與產業變革、金融海嘯後發達國家部分推行再工業化和新興發展國家產業調整等的趨勢。
這樣的規劃,擺脫改革開放初期對外來投資、出口加工貿易的迷信與倚賴,走中國自身的強國之路。
相對於日本放棄製造業,追隨美國金融化之路,兩者優劣即見。
針對內地《中國製造2025》,台灣全球最大的代工廠鴻海(富士康)便已與南韓SK C&C 公司在香港合組公司,集中於IT服務業,專攻內地製造業提升的需求,可說是反應迅速。可是香港企業與香港政府雖是地主,卻對內地強國政策無動於衷,也不懂得怎樣利用本港和海外資源,從而與內地產業提升來同步發展。我們的特首、議員、媒體仍然喋喋不休地爭論反水貨,似乎外在世界,連近在深圳河以北的巨大轉變也充耳不聞,只望着自己的肚臍生活。若不振奮改變,香港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