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扭計不肯吃飯,令不少父母大感頭痛。為了讓小朋友吃一口飯,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有人竟想出用「打、搣」等極端方法,趁小朋友張口大哭,急急送飯入口。有言語治療師指,過度強迫或責罰小朋友,只會適得其反,建議家長可用其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作鼓勵;又提醒為嬰兒餵奶時,家長切忌因覺嬰兒吃得慢而「彈奶樽」或「鎅大奶嘴」,否則反會令BB受干擾或嗆倒。
新界西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每年服務三萬八千人次,十八歲以下因吞嚥困難而需治療的個案約佔一千人次。屯門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稱,兒童個案以五歲或以下居多,現時處理的兒童個案比十五年前升約一倍,或因醫生轉介個案比以往增多。
小朋友揀飲擇食,甚至抗拒進食,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麥錦和透露,曾有三歲男童十分抗拒吃飯,拒絕張開嘴巴,媽媽竟想出用「打、搣」等方法,當兒子張口哭泣,便急急將飯送入其口;每吃一口飯,媽媽也用此方法,令男童對吃飯更驚慌及抗拒,以致持續營養攝取不足,較同齡小朋友瘦弱,後經醫生轉介接受言語治療。麥錦和教導該媽媽營造一個輕鬆進食環境,善用兒童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例如男童喜歡飲水,可以一啖水、一啖粥地交替進食,或用玩具鼓勵他吃飯,男童亦慢慢變得願意吃飯。
家長照顧嬰幼兒飲食時亦有不少壞習慣,例如BB食奶「慢吞吞」,家長會彈奶樽底或搖晃樽身,以為有助BB食奶,但麥錦和指這會令BB感到騷擾,更抗拒吃奶;又有家長以為奶嘴孔太細影響吸吮,「整大啲,鎅成十字」,易令BB嗆倒;家長亦擔心子女「餓親」,BB一哭便餵奶,或用平板電腦、電視等「撈飯」,容易打亂飲食規律甚至造成偏食。
麥建議家長為子女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可為他們設計進食時間表,規定每餐相隔至少三小時,用飢餓感促進兒童食欲,並要限定每餐在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內完成,並讓兒童坐在指定食飯椅,提醒他們進食。家長亦可多花心思,讓兒童多品嘗不同味道或質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