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城市,香港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有經貿外交,但過往的方法未必適用於現在及今後。
過往的香港從事加工貿易,海外的關係是爭取訂單,其餘一切由外商決定。香港憑藉的是低工資、優良基礎設施,更主要是有先發優勢,其他低成本地區或國家還未發力競爭。貿易發展局的組織足以幫助港商在外爭取訂單,卻無助港商超越加工貿易的低價競爭陷阱。
現在的國際經貿格局沒有配額保護香港一類先發優勢,發展中國家普遍工業化,使香港面對台韓星的技術競爭,東南亞、南亞乃至更多國家的低成本競爭。香港不提升技術,也缺低價、低成本,情況便從香港本土的非工業化發展至東莞港商的非工業化,全面敗退。沒有製造業支撐的服務業基礎淺薄,但即使如此,香港也不能靠貿發局來推動金融服務業。
本來,香港海外的經貿代表處可轉型,但這麼多年來,香港駐布魯塞爾、日內瓦、華盛頓等代表處的工作乏善可陳。相對來說,新加坡的國際經貿和外交卻搞得有聲有色,起着重要的國際作用;香港雖花了錢,但任何聲色也沒有;即使台灣代表處這幾年也沒有作為。
關鍵不在外派官員,而在特區政府領導層回歸以來基本沒有經貿外交,比殖民地時代有英國扶持時更差。香港連內地發展也缺乏興趣,特區政府變成純本地化的政府。近年在政治對抗下更是如此,連「一帶一路」也不知應對。香港要突破,首先要改政府的腦袋,其餘的官僚才會依次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