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食安法例暗藏漏洞!食安問題日受關注,台灣近日又再鬧出「潲水油」、「黑心鴨血」、「黑心豆乾」,市民可謂「冇啖好食」。其實去年本港驚現坑渠油及過期肉後,當局亡羊補牢,討論規管方式,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其他曾出現問題的食品,如果菜及海鮮等,仍難令市民食得安心,現行法例阻止問題食品流入市場的成效亦成疑。專家建議當局從源頭着手,解決人為問題;學者及立法會議員則敦促當局加強監管,採用標示制度,為不可食用原材料標上骷髏頭標誌,再加強教育,要連小朋友都可以一睇便知那些食物有毒;針對食安問題重錘出擊,加重刑罰,甚至以牢獄重懲不法商人,令他們無利可圖,務求「罰到驚」!
食安問題停不了,台灣部分豆乾產品於去年十二月被揭發含有可令動物患癌的染色料「二甲基黃」,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於本年初收到通報,涉事產品曾入口香港,呼籲業界停止出售。行動雖看似迅速,卻令人擔心問題豆乾會否已流入市面。此外台灣於今年二月亦先後被揭有人以使用禽畜內臟和潲水煉成的油餵豬,以及有人出售疑以羽毛、尿液及糞便混和禽血製成的「黑心鴨血」,事件令當地市民人心惶惶。
去年台灣坑渠油事件以及麥當勞過期肉事件,不少港人直斥荒謬,而重金屬毒菜更不時被揭發成功「闖關」,如去年五月,關注團體抽檢了市面二十個蔬菜及菇類樣本,最後發現四個樣本鎘含量超出本港標準,三個樣本的水銀含量則超出內地標準,各種情況均把本港食物進出口的監管漏洞表露無遺。
然而,監管漏洞百出,已非一朝一夕。一一年,台灣鬧出塑化劑風波,懷疑有問題飲品流入本港,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起初拒絕把塑化劑納入食物恒常監察計劃,惟最後不敵民意,才將之納入監察之列。同年,德國雞蛋及禽畜肉類製品受二噁英污染,周一嶽曾稱流入本港的問題蛋已賣清,最終卻被揭市面上仍有現貨。而○八年的三聚氰胺毒奶製品及○五年的孔雀石綠淡水魚事件,當局亦是後知後覺,得知問題食物已流入本港才補救。
在坑渠油及過期肉風波發生後,當局急急「補鑊」,惟卻非針對整體的食物安全而行,只規管本地食用油安全和回收「廢置食用油」,以及就熟肉安全監管進行公眾諮詢。反觀台灣,連串食安事件後,當地銳意整頓,不僅召集官員、專家及業界組成「食品安全委員會」,更擬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引入「重賞重罰」概念,獎勵報料人士,嚴懲不法商人,兩地在處理食安問題的行動上,分別可見一斑。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指,食安問題日新月異,當局應適時堵塞漏洞,並加重罰則和加強抽查,保障市民健康。不過,修例需時,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則以食油為例,本港短期可引入標示制度,為不適合人類食用的原材料加上標籤,「例如整一啲骷髏頭標籤,區分唔同豬油。」
而長期關注本港食安問題的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指出,黑心食品凸顯不法商人缺乏道德,當局長遠應提升民眾水平,短期則可加強罰則,「(食安問題)嚴重影響一個地方嘅經濟同聲譽,衡量罰則嘅時候,應該要計埋呢啲對社會嘅影響。」
「解決人嘅問題,從源頭提升業界質素,食物就可以乾乾淨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食品及營養科學課程主任方麗影認為,修例不能根治問題,過嚴反而有機會擾民,政府可參考外國經驗,鼓勵業界聘請專人,從源頭開始監控整個食物生產程序。
食安中心發言人表示,政府已決定加強規管本地食用油安全及回收「經使用煮食油」,計劃在今年內就相關的立法建議諮詢公眾;中心一直採用世界衞生組織倡導的「從農場到餐桌」策略,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