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填海地盤發現沉船殘骸,全城好奇,網民相信必與日軍攻香港,英軍發起十八日香港保衞戰有關,歷史專家也對沉船真身各有見解。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分析,舊灣仔碼頭附近水域一帶在二戰時屬兵家必爭之地,為免港島淪陷,英軍曾弄沉不少軍艦攔阻日軍,今次發現的殘骸極可能是相關戰艦,若是「添馬艦」必更具歷史價值。不過,浸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鄺智文認為,二戰時闊度達廿米船隻不多,殘骸其中一個可能真身或是日本海軍「音羽山丸」運油船。
鄭寶鴻解說,二戰時舊灣仔碼頭後有警署,西邊有軍器廠,因此是英軍及日軍海上必爭之地,在十八日激戰中,雙方不少戰艦被擊沉,今次發現的殘骸極可能是當時沉沒的渡輪或戰艦,具一定歷史價值,甚至有機會是「添馬艦」。
研究香港軍事史的鄺智文同意二戰期間英日兩軍有多艘船隻沉沒維港,當中日軍多艘船隻在港島皇家海軍船塢附近被擊沉。他引用史料解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日軍「音羽山丸」運油船,當年被日本海軍用作燃油補給船,長約一百五十米、闊約廿米,排水量約九千三百噸,是日軍少有的大型油輪,在太平洋戰爭中來往香港和東南亞,與其他同類補給船一樣,成為美軍潛艇和戰機的追殺目標。由於當年闊度達廿米船隻不多,闊度與殘骸脗合,有機會屬「音羽山丸」。
他又指,該船雖沒有在港沉沒,但資料顯示,「音羽山丸」四三年在南中國海一帶被美軍魚雷擊中重創,來港維修。鄺不排除今次發現的殘骸,是當年修理時被拆掉的船身一部分,並棄置於船塢。
研究香港二戰歷史的軍事迷Philip Cracknell指,日軍在一九四一年佔領香港後,當時美國為反擊,從四二年十月開始,派出在南中國海部署航空母艦上的軍機,以日軍戰船和商船及一些港口如太古船塢為目標,進行大規模空襲,不排除今次發現的殘駭來自當時的沉船。另外,他指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英軍五艘魚雷快艇追擊日軍的登陸艇,期間約兩至三艘英軍快艇在維港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