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其頹,梁木其壞。新加坡建國之父、前總理李光耀生前威名顯赫,身後極盡哀榮,新加坡舉國哀傷,大國領袖也競相發唁電悼念這位世界級的政治家。香港與新加坡被視為新時代的「雙城記」,港人對李光耀去世也有一番特別感受,尤其是他對香港事務的分析獨到而深刻,不能不令人折服。
香港與新加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都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兩者的發展環境天差地別。李光耀生前常羨慕香港較新加坡擁有眾多優勢,如香港受惠於北方南下的資金、技術、管理人才,構成經濟起飛的條件;香港背靠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中國內地,享近水樓台之利;香港也不必負擔外交及國防開支,節省大量財富,可專心致志發展經濟民生,這些都是新加坡無法比擬的。然而,幾十年發展下來,香港與新加坡由並駕齊驅,變成新加坡一騎絕塵,香港瞠乎其後,這場競爭可謂勝負已判。
為甚麼擁有優勢的香港卻競爭不過新加坡?李光耀一早看出問題癥結,在於政治爭拗。九十年代初,李光耀到本港一間大學發表演講時,談到末代港督彭定康的「三違反」方案損害香港利益,他說香港不是處在汪洋大海中,而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意思是香港不能跟中國搞對抗,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李光耀後來還指出,自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的一剎那,香港不可能避開中國的主權,中國經濟的一收一放,香港經濟就會冷熱交煎,翻騰不已。香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地位,以及誰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他認為香港反對派堅持反中立場沒有出路,更批評前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仗着英美撐腰與中央對抗的想法是「垃圾」。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沒有中國政府的支持,香港不可能落實民主政治。
事實證明,李光耀確有先見之明。香港回歸後風風雨雨,亂象叢生,關鍵在於部分港人未能接受香港是中國領土的政治現實,沒有認清香港的地位,反對派藉佔中脅迫中央接受所謂「真普選」,根本不切實際,只能自取其辱。至於激進分子搞港獨,企圖將七百萬人綁上戰車,與擁有十三億人的內地搞對抗,更無異於以卵擊石。直至今天,反對派仍然幻想中央會讓步,撤回「八三一」決定及重啟政改五部曲,簡直癡人說夢。如果政改最終一拍兩散,損失的只是香港而已。
李光耀還指出,香港經濟的致命傷,在於獨沽一味搞地產及金融,沒有實業,大商家未能生產出任何一項有名的產品。他更為香港「批命」,預言十至十五年內上海全面超過香港,香港甚至可能被深圳兼併,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
哲人其萎,風範永存。新加坡蒸蒸日上,是因為很幸運地擁有像李光耀這樣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而香港每況愈下,是因為只有鼠目寸光、譁眾取寵的政客,有破壞無建設,是一堆「垃圾」,香港完敗給新加坡,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