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個人遊與中港交流

個人遊對香港經濟有貢獻,然而,個人遊旅客也對香港構成龐大壓力,尤其是在香港承載力不足的情況下,個人遊的經濟貢獻被其負面影響蓋過,也帶來不少社會上的爭議,政府在這方面的反應和應對,無疑是令人失望的。

地少人多 壓力難散

平情而言,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個人遊也是一樣。在旅遊業的學術文獻中,已有很多對旅遊業正反影響的研究,一般結論是旅遊業會對當地社會構成負面影響,因為旅客多了,會對原有的社會運作有一定影響,起碼生活習慣上的不一樣已會對當地社會造成壓力。

在外國的旅遊業上,由於地方較大,所以壓力也可以有分散的機會;可是香港地少人多,要將旅客分散卻不可能,所以香港的壓力無法分散,也令整個社會承受這股旅客壓力。

現時社會上對個人遊旅客已不再只是微言,而是產生了一股反對的思潮,實在是不利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即所謂吃「四方飯」的一個地方,實在沒理由針對個人遊旅客,只是壓力實在太大而無法應付,這個現象也是很正常的事。不少人會說這是針對內地人,因為對個人遊的怨言好像只是衝着內地人,反之對其他地方的個人遊旅客卻沒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內地旅客已佔其他旅客的一半,人們很自然將承載力不足的苦果,一股腦兒往最大的群體身上推,這並不是單純故意針對內地旅客。

當然,一些內地旅客的表現直叫人搖頭,在這個環境下一股好像針對內地旅客的社會現象便產生了。這種現象的後果是矛盾和誤解日深,再加上一些政客和媒體的煽動,中港兩地的衝突已變得不可避免。從學術的角度看,當兩種不同的文化觀互相往來,是很容易產生相互的對視,歷史上不少的衝突都是文化差異引致的。中港在大文化環境下是一致的,可是彼此的做事方式不一樣,兩者的差異自然會讓彼此難以適應,這是一個必然過程。問題是,若果兩地的交流可以是慢慢的適應,大家所承受的壓力會小很多,可是在個人遊的規模下,這種交流互動來得太多、太快、太急和太密,根本不能讓社會可以有喘息的機會。這種不滿會投射在個人遊旅客身上,也引伸到其他種種的不滿。

缺乏互信 偏見互動

我們不諱言的說,對這種不滿壓力的反應,就是在否定個人遊的貢獻,再繼而否定中港互動的好處。再加上一些內地旅客的不文明行為,為這種不信任加添外助力,筆者接觸到的年輕人,對內地的觀感並不太好,究其原因,也緣自這種缺乏互信,因為這些年輕人並非經常往返內地,對內地認識不深,但已對內地信心不足,這種鴻溝沒法隨中港互動消除,反而隨中港更頻繁的交往而惡化,實在是始料不及。

要打開這個不信任的結,第一步是不要讓這個結再結緊下去,否則只會變成死結。中港兩地有識之士不是不明白交流的重要,可是在不同文化的處理下,交流往往被貼上負面標記。年輕人不願意被標籤為親建制,原因也是建制在年輕人心上的負面效應,大家好像只有往反對一面跑,才是正確之路,殊不知這種思潮只會令這個結愈結愈緊,實在看不到出路。

所以筆者覺得前線交流的個人遊最為重要,因為第一印象可以影響深遠,也為中港交流的基礎打下基石。要對個人遊定下規範,令香港壓力不致負荷不了,才可以讓中港交流有一個中性的發展機會。現在是帶有偏見的互動,彼此也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承受沉重壓力,也不是中港兩地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