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今年一月份零售總銷貨額較去年同期減少,有經濟學者稱本港零售業下跌涉及多個原因,包括連串政治及反內地客示威活動,內地反貪政策改變旅客消費模式,加上鄰近國家及地區「搶客」等,若一刀切取消「一簽多行」猶如自斷一臂,零售業及香港經濟勢必雪上加霜,認為當局應盡快擴展旅遊點及購物點,以減少市民與內地旅客之間衝突,又能維持經濟收益。
今年一月份零售總銷貨額大跌,根據個別零售集團最新公布的銷售數字顯示,農曆新年期間的業績欠理想,其中莎莎國際控股公布,於大年初一至初七期間的香港及澳門零售銷售,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表現遜於預期。周大福珠寶集團亦公布,自新春前半個月至大年初四,港澳及其他市場的零售值比去年相應期間下跌兩成四,香港零售管理協會稱倘二月份零售數據再錄跌幅,會是行業的寒冬時期。
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一月份零售額下跌涉及多個因素,包括去年與今年的農曆新年出現在不同月份;之前佔領行動的滯後影響及連串反水貨客示威亦令部分內地客卻步;內地的反貪政策減少旅客購買奢侈品;內地客的消費模式亦有所改變,轉買日用品,亦令銷貨價值減少。
莊太量續說,香港同時面對其他國家及地區「搶客」威脅,例如日圓及歐元匯率處於低水平,分散來港旅客,港人亦外遊消費。至於零售業數據下跌會否引發骨牌效應,則有待觀望二月份的零售表現是否持續下跌。
不過,對於社會有訴求以取消「一簽多行」解決水貨問題,莊則稱,若一刀切取消「一簽多行」勢必進一步打擊零售業,「一簽多行」部分是水貨客,但亦有部分是商貿人士,收緊「一簽多行」會不便利商貿活動。他又稱,「一簽多行」只是一種工具,並非走水貨的主因,走水貨的主因是有賺錢空間,取消「一簽多行」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也可以改為聘請港人走水貨,故不能杜絕走水貨問題。
莊表示,內地旅客和資金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取消「一簽多行」猶如自斷一臂,又認為當局應研究如何獲得經濟效益之餘,亦要疏導人流減少衝突,如長遠興建邊境購物城,也須擴展旅遊及購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