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水客火上加油 窩裏鬥禍根早種

昨日是東深供水工程五十周年,內地官媒發表系列紀念文章,回憶當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災,港人陷入缺水困境,促成東江水供港政策。半個世紀以來,內地向香港提供一個半洞庭湖的供水量,確保香港七成五的供水需要。官媒希望港人「飲水思源」,用心良苦,可惜再次淪為一廂情願。

激進「本土」組織繼在屯門及沙田發起所謂「光復」行動,矛頭指向內地客尤其是水貨客,昨日又轉到元朗示威,但遭到當地居民反擊,叫罵衝突不斷,警方亦再次出動胡椒噴霧,事件中多人受傷及被捕。此情此景,看在中央及內地人的眼中,不正是香港「飲水不思源」、「過河拆橋」嗎?

不可否認,大量內地客來港購物,的確對市民生活構成一定衝擊,有人示威表達訴求不足為奇,但動輒以粗言穢語侮辱內地客,不僅有損香港文明城市的形象,更是捉錯用神。且不說香港是自由市場,任何人都沒有理由阻止旅客購物消費,更沒有理由阻撓商家做生意,更重要的是,個人遊政策是香港主動爭取來的,並非內地單方面強加。當年香港淪為疫埠,人人望港生畏,市面一片沉寂,尖沙咀一家百年五星級酒店竟然只有一個客人,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及商家向中央求助,而中央為了挺港,推出個人遊政策。國家領導人曾提醒,個人遊易放難收,擔心香港的承載能力不足,但港府鼠目寸光,多年來只知要求中央「放水」,旅客多多益善,卻沒有提供相應的配套措施,埋下今日承載力不足的禍根。激進示威者不問情由,不分是非,一味將憤怒發洩到內地客身上,簡直不可理喻。

至於最令人反感的水貨活動,同樣是港府搞出來的。前朝曾蔭權政府將爭取深圳常住居民「一簽多行」當作自己的政績,方便深圳居民來港旅遊消費的同時,也衍生愈演愈烈的水貨問題。更有甚者,曾蔭權還無視客觀現實的制約,全力爭取深圳開放非常住居民一簽多行,以及爭取珠三角居民來港自駕遊,若不是這兩項政策因民意反對而流產,香港的擠迫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兩地居民的矛盾只會更加熾熱。

兩地矛盾源於「雙非」爭議,其實這個被部分市民視為「中央殖民」、「溝淡港人血液」的問題,始作俑者是司法機構對莊豐源案的判決。中央曾明確反對,希望以釋法方式解決後患,不料因反對派政客全力阻撓而作罷。更不堪的是,曾蔭權政府鼓勵本地生育不成功,竟然將雙非兒童視為人口生力軍,並將醫療產業發展為生子產業。如今不少政客拿雙非問題說事,挑撥香港與內地居民的矛盾,決不是出於無知,而是別有用心。

誠然,無論是內地對港供水還是推出個人遊政策,都是基於互惠基礎上的正常經濟合作,談不上誰施恩,誰受惠,但經濟合作的好事竟然變成壞事,引發無窮亂象,除了證明中國人「窩裏鬥」劣根性不改,更是港府無能之過。曾蔭權禍港殃民,豈止損害廉政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