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辣招的兩難

財政預算案沒有落墨,即換來業主慶祝,紛紛「反價」。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遂即時公布三項措施壓抑樓市,包括將七百萬元或以下物業的最高按揭成數由六成至七成降低至六成、購買第二套住宅的供款比率上限降至四成,而各類非自用物業按揭供款佔收入上限降至四成。措施一出,反應不一,有人封盤觀望、有人減價促銷,到底政府有否出錯招?

三招一出,有人批評是力弱虛招、有人認為升勢停不了,更有人批評只會阻礙人買樓,令人上車「更難」,有機會令樓價更上一層樓。當然,說的人是否存在個人利益,不必深究。但買家減少,反而會令樓價上升這個邏輯,確是令人摸不着頭腦!

姑勿論樓市是升是跌,我不是專家,更不是預言家,我所見所聽的,只是普羅大眾的實際情況。現在的樓價,是一個嚴重脫離了實際購買力的價格。不是「值與不值」的問題,而是一般人的家庭月入,根本難以負擔,就算是勉強上車,亦非常吃力,且會面對極高的風險。而且,當銀行及財務機構過度借款,萬一經濟出現逆轉時,香港所遇的危險將是前所未見。因此,政府今次的出招,是在所難免的!

當然,假若樓市繼續失控向上,而經濟環境持續向好,市民的工作及收入又穩定的話,政府今次的出招,確會引來因這次措施影響,上不了樓的市民埋怨,白白錯過了一個遲來的「良機」。然而,當樓市因供應增加而向下調,美國加息又或者經濟環境出現變化等因素出現,政府今天這個措施,就正好幫助了一班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勉強「上車」的人士避過一次萬劫不復的災難。

公或字,一面或許會換來埋怨,但另一面卻換來大災難,相信誰人也會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