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輸入外勞不等於搶飯碗

預算案有提到,在確保本地市民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之下,政府將會認真考慮有限度和針對性地輸入人力資源,為勞動市場注入新動力。簡而言之,就是「輸入外勞」。

有勞工界一直把「輸入外勞」與「飯碗被搶」畫上等號,故只要一提起便不問情由地極力反對,這種思維值得商榷。應不應該輸入外勞,須從客觀的環境因素和實際情況來探討。

首先,香港現時人口七百多萬,勞動人口約佔五成,但這比例隨人口老化會逐漸下降;此外,隨着社會教育的普及,擁有高等學歷者愈來愈多,以致一些較為消耗體力的工種,招聘愈來愈難。近年,由於建築行業人手短缺,使不少大型基建工程出現嚴重延誤,甚至連公屋和居屋的興建進度都被拖慢。此外,間間酒樓食肆均人手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

據估計,未來二十年,勞動人口還會減少二十萬。現在香港失業率為百分之三左右,以國際標準來說已屬全民就業,即使政府帶頭延長公務員退休年齡至六十五歲,可減慢人力資源的流失,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依然未能解決。如果不引進外勞來填補就業結構的缺陷,必然影響一些行業發展,導致其上下游就業都受到牽連,拖累的是香港整體的競爭力。

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向僱主開徵「外勞稅」,規定要把外勞與本地工人薪酬的差額全撥入該稅項,指定用於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此舉一來可防止僱主為減勞動成本而聘用外勞,二來惠及本地貧困家庭,三來不會拖慢香港的發展,共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