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預算案豪派糖,肯定可以博得掌聲,三百四十億不是小數,與曾俊華預測到明年三月底的八千五百六十三億巨額財政儲備比較,乃滄海一粟也。從還富於民的層次講,也符合「應使則使」的原則。

問題是政府的穩定收入,仍然依賴可觀的賣地收益及樓宇交易的印花稅,特別是後者,由於運用「雙倍印花稅」的所謂辣招,比原來估計的多出二百九十七億元,增加超逾六成,可見地狹人多的都會經濟體,樓市保持增長,政府的收入相當不俗,雖然不時要面對泡沫爆破的風險。

老實講,薪俸稅與利得稅等直接稅的收入不足以支持不斷上升的公共開支,與土地及樓宇交易有關的非經常性收入,在香港特殊的經濟背景下,反而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收入,意義非同小可。政府至今未有迫切性來開徵新的稅種以增加穩定的收入,與上述背景關係密切。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任期內討論得沸沸揚揚的銷售稅,最後因為推行的手法欠佳,○六年被腰斬後,就再也沒有在社會上引起關注。

今次曾俊華重提此事,意義不大,有評論說是要試水溫,實際政府沒有能力開徵新稅種,一切只是停留在口邊而已。曾俊華抱着多做多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辦事,在特區面對複雜多變的政治氣候與議會不合作的挑戰瀰漫的時代,預算案一切安排按照既定程式行事,只須行禮如儀,適度多派一點糖,就能夠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