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病兒童需飲食治療

照顧寶寶需要無限愛心,若寶寶不幸患罕有遺傳病,更要做到無微不至。有兒科醫生表示,部分患新陳代謝疾病的兒童可透過藥物控制病情,但部分人更需「飲食治療」,有賴家長細心照料飲食。以「醣原儲積病」為例,患者身體不懂儲存糖分,稍為「捱餓」便致低血糖,有機會抽筋並影響腦部。惟患者無法日夜不眠地吃東西補充糖分,醫生會教導患者按需要食生粟粉,讓身體慢慢吸收粟粉糖分,減低併發症風險。

香港大學兒科臨床榮譽助理教授郭美均表示,醫學界已發現逾千種新陳代謝疾病,患者可能在未確診前已突然病發,有機會損害多個器官。一般而言,一半以上的代謝病兒童可能因病發令腦部受損,以致日後有學習遲緩、抽筋等併發症,影響成長及發展。若能及早診斷及護理,可減低併發症機會。

「醣原儲積病」唔餓得

郭美均以「醣原儲積病」為例,病人身體不懂處理食物糖分,無法轉化成能量,「普通人唔食嘢大半日都冇事,但呢類病人唔餓得,可能會血糖低、抽筋。」醣原儲積病有多個分型,其中一、三型較易有血糖低,故須定時進食。醫生評估後會安排「飲食治療」,病人除正餐外,還要以特定分量的生粟粉沖水飲用,部分人要吃粟粉作消夜,嚴重者或每隔四至六小時便要吃一次。因腸胃消化吸收生粟粉的速度較慢,可「頂肚」四至七小時,避免血糖過低。

罕有病童吃肉要「計數」

另一類罕見病患者因無法處理某種氨基酸,同樣須注意飲食,患者在嬰兒期不能飲過多母乳,甚至要飲特別配方奶粉,長大後吃肉要「計數」,先磅過肉類分量。過往曾有兒童因不知患相關代謝病,病發時肝衰竭且有嚴重智障。

二○○八年,歐洲罕有病聯盟組織發起每年二月最後一天訂為「國際罕有病日」,今年主題是「攜手關顧罕有病」。本版與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合作,推出「罕有病關注系列」,希望以愛及關懷打破社會誤解,給病人及家人帶來溫暖和支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