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以能上國際暢銷雜誌成為封面人物為榮。本來早年封面人物均以女性為主,故有「封面女郎」之說。近年有些在政治風雲中跳出來的年輕人,也成為封面人物,自然風頭十足。不過,這是外國勢力有意捧場,過眼雲煙而已。
年近歲晚,整理書房舊書期刊,忽見有一九九七年六月陝西省一級期刊《金秋》,居然以我的大頭照片作為封面,而且照片頗為「靚仔」。當然,那時候年齡剛過七十,一目並未失明。按照我的年齡分期,八十方為進入老年,七十仍是壯年,正是拚搏的時候。
已經記不起如何成為封面人物的來由。大概當年仍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時近香港回歸之日,在北京時有陝西省記者前來訪問,並要求寫了一篇短文,還由該刊拍了照片。
與我的文字並列的,還有第一位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當選講詞。但為甚麼不刊登董建華的照片,卻把我作為「封面人物」?想來是當年董建華當選後是個忙人,刊物記者排不上隊訪問他,所以才將我「濫竽充數」了。
今天重讀十七年前寫的題為《中國公民地位崇高》短文,不禁感想萬端。正當所謂「港獨」言論猖獗之際,這篇舊文,竟有現實意義。
我的文章劈頭便說,在港英統治時期,「中國公民」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香港人只有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之分。中國被界定為「鄰近國家」。過去在羅湖邊境,有指示牌表明「去中國」的路徑。我們當人大代表的,被認定為「外國議員」。只有持中國護照在港公幹的,才算是「中國公民」。
回歸以後,香港實行《基本法》,在這部法典中,出現了許多「中國公民」的字樣,並指定行政長官、行政會議成員、主要官員、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以及立法會主席,都必須由中國公民擔任。而這些處於高位的中國公民,還應該在外國沒有居留權的。
我還寫道,長期的英國殖民地教育,使青少年模糊了中國公民的意識,不少人希望加入外國籍,或者自以為「香港人」而疏離祖國。這種種錯誤觀念都要認真糾正過來,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公民為榮。
這些話,在十七年後的香港,可說是針對時弊。今天對一些反共反中、疏離祖國,高唱所謂本土、城邦論點為「港獨」張目的人,仍然是當頭棒喝。
當年,內地為香港的回歸高唱凱歌,連西北邊陲的輿論也十分雀躍。這一期把我作為封面的西北地區刊物,還刊登曾在我主持的學校就學的一位校友程宛若,她所作的一篇長文,描述她在校學習以至後來回內地並曾參軍的歷史,圖文並茂,是一段信史。難得的是,這份西北地區的刊物,竟能組織到涉及香港回歸的若干回憶錄和史料。
還有不少歌頌香港回歸的文藝作品和詩作。有一首調寄《鷓鴣天》的「迎港歸」,寫道:「清室昏庸寶島丟,金甌殘缺百餘秋。民窮國弱遭人宰,政敗官糜自覆舟。除舊制,展新猷,雄獅奮起壯神州。炎黃今有回天力,明珠歸來夙願酬。」
另外,還有一首詩,題名《新大風歌》:「奇恥百年帝業空,聲聲虎嘯枉爭雄。井岡星火燎原日,倒海移山唱大風。」
回眸十七年,香港政情仍然熙熙攘攘,政改爭論喋喋不休。憶當年,舉國歡騰,今天港事如麻,不禁感慨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