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時移境遷,本港不少行人天橋因功能不全少人用而變成「廢橋」,更淪為「露宿者之家」。昨晨發生人質事件的北角糖水道行人天橋有三十年歷史,因功能跟不上時代,行人罕至,卻成為「住人天橋」,近期約有五至六名露宿者佔用,通道上擺放大量雜物,包括床褥、枱櫈、梳化及被鋪等,僅餘下半條橋供人行走,更恐成「罪惡之橋」。有區議員表示曾要求當局拆橋或加設升降機,卻遲遲未落實,直斥「廢橋」浪費公帑,更影響衞生和治安。
接駁糖水道及橫跨英皇道的行人天橋建於一九八五年,一邊設有樓梯,另一邊連接康威商場一樓。東區區議員蔡素玉稱,在八十年代,華豐國貨對開英皇道設有行人過路處,惟港英政府大力發展行人天橋,取締行人過路處,以提升行車流暢度,遂建橋封過路處。但當時沒有無障礙通道概念,故無裝升降機,長者和傷殘人士不便使用,加上行天橋要穿商場行樓梯,居民均棄用天橋,直接過馬路,導致上址成為交通「黑點」。最終政府重開行人過路處,天橋使用率更急降,更被露宿者佔用,蔡形容上址情況:「非常嚴重,而且持續N咁多年。」
蔡續指,露宿者在天橋任意排泄,令穢物流入商場,商戶飽受困擾,又指市民擔心露宿者聚集會出現「黃賭毒」問題,影響治安。在維修、清潔及電費上亦浪費不少公帑。她曾要求運輸署拆橋,或改供非牟利機構作慈善用途,惟當局指仍有行人使用及涉及私人業權而反對。
東區區議員洪連杉指出,每當有露宿者離開,未幾即有「新人」加入。目前社署有定期派出社工接觸露宿者,幫忙他們脫離露宿者行列,希望能由問題根源着手解決問題。食環署亦有派員定期清潔。而另一名該區區議員郭偉強亦指,兩年前曾要求路政署加設升降機,以增加行人流量,惟因設計問題作罷。
事實上,本港不少行人天橋淪為「廢橋」。審計署在○七年發表的審計報告,曾狠批運輸署規劃失當,除了糖水道行人天橋外,深水埗欽州街西天橋、柴灣環翠道附近柴灣道天橋、西灣河太安街附近筲箕灣道天橋,以及北角渣華道附近英皇道天橋,皆被指為使用率低,並建議須就天橋使用率、行人需要及維修保養費制訂策略,惟至今未見上述天橋情況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