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於兩名初生嬰及一名產婦身上,首次發現可致腦膜炎的「伊利沙伯腦脊髓膜炎菌」,並證實可經母嬰傳播。其中一名受感染女嬰三十周早產,一度腦出血,幸三名病人終康復。港大專家指,該菌於二○一一年全球首次在非洲的瘧蚊腸道內發現,但暫未能確認蚊子是否傳播媒介。
研究報告刊於美國疾控中心《新發現傳染病期刊》。本港三宗病例均來自東區醫院,首名患者是該院出生廿一日大男嬰,足月後因發燒在二○一二年七月再入院,診斷為腦膜炎並接受抗生素治療,三周後出院。男嬰母親在差不多時期發燒入院,並有發冷、腹痛等,六日後出院。
同年十一月,懷孕三十周的卅三歲孕婦因羊水穿破入院,並入住上述男嬰母親曾留醫的病房。她三日後發燒,須緊急剖腹分娩,及後診斷有羊膜炎。她誕下的女嬰出生時蒼白脆弱,曾呼吸停頓需心肺復甦,更有腦膜炎及腦出血,幸終康復,母女留醫八日及五十四日。
兩名初生嬰均無神經系統後遺症,血液和腦脊髓液皆驗出一種不知名細菌;女嬰母親盆腔及子宮亦有該菌,唯獨男嬰母親呈陰性。
參與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劉嘉珮說,化驗證實三人感染「伊利沙伯腦脊髓膜炎菌」。該菌於一一年首次在中非共和國一種「岡比亞瘧蚊」的腸道發現,及後被發現可致初生嬰腦膜炎,亦曾在新加坡醫院的深切治療部爆發。她強調,暫未能證實瘧蚊可傳播該菌。
她指出,基因排序顯示第二名產婦與女兒的細菌基因高度脗合,屬母嬰傳播的有力證明;雖然首名產婦沒驗出該菌,但因兩名產婦曾入住同一病房,暫不能排除二人經環境受感染,再傳染胎兒。
東區醫院事後加強感染控制措施,再無新增個案。她指該菌可致敗血症,且有多重抗藥性,非常罕見市民毋須過慮。港大將回顧分析過去初生嬰腦膜炎樣本,希望找出是否與此菌有關,並探討應否讓帶菌孕婦及早服抗生素,預防母嬰傳播。
衞生防護中心指,已知悉港大的報告。該種感染過去在外國曾有報道,惟不常見。細菌經由母嬰傳播偶有發生,目前臨床建議的預防方法同樣適用於這種細菌。
記者陳紹恒、曾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