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抽查規則的爭議

關於淘寶網是否假貨橫行一直爭議不斷。在二○一四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雲直言「說假貨多的人,肯定基本上從未在淘寶上買過東西。」因為消費者有判斷力,「如果有假貨,每天淘寶的銷售額能有六、七十億(人民幣)嗎?」前幾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卻公開指出「從各購物網站的檢測結果來看,淘寶網的樣本數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僅為百分之三十七點二五」,也即是說售假率超過六成。

昨日網上出現「一位八十後淘寶網運營小二」的公開信,對這份權威報告作出諸多申訴,包括抽樣不合理、標準不一致、抽檢程序違規等,直稱看不懂「屢次抽檢和報告中,不同的標準和神一樣的邏輯」,感慨「避免黑哨對市場多麼重要」,並表示以這種形式進言「真的沒辦法了!」因公開信發表在淘寶官方微博,故被視為淘寶網對國家工商總局的正式回應。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通過多種途徑打擊假貨、保護知識產權,履行加入WTO的承諾。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起實施的《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辦法》為如何落實監管提供了依據,固然值得稱道,但其中也的確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例如並未明確如何計算合理的樣本數據。更重要的是,這封公開信事件讓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市場經濟環境下,內地愈發開放的言論環境;另一方面網絡開闢了民營機構與國家權力部門直接溝通的新渠道,也增加了公眾對公權力使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