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極化的情緒影響着整個社會,每個角落都充滿着過多的盤算、充滿着過多的揣測。既沒有開心坦承的氣氛,換來的就是爾虞我詐的仇恨。無論是哪一方,都有不少人喜歡隔空揣測着別人心裏的想法、猜疑着別人心裏的劇本,卻放棄跟人溝通、討論、交換意見的機會。這種執着於己見的態度,對本身無益,對社會亦無益,甚至有機會將自己陷於難以鬆綁的困局之中。
這種困局,令我想起《論語》中孔子跟樊遲的一段對話。這位得意弟子曾向孔子請教,到底要怎樣才能糾正錯誤?孔子回答說:「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論語‧顏淵‧二十一》)即是要進行自我批評,不去批評別人,才能糾正錯誤。
香港今時今日的對立局面,不正正就是因為缺少這種先自省的情操嗎?
就像令人很不舒服的地方──我每日都要出席的立法會會議,無論是大會、委員會,甚至是小組,有時都會為一些非原則性的事情,可以爭論一段很長的時間,一步也不肯冷靜下來、一步都不肯退讓。在這種風氣之下,很多應該理性討論、很多跟民生有關的緊密事情,統統在爭吵聲之下被一拖再拖,這些無謂的爭論,令整個社會一同受苦。
大家在作出揣測、在發動攻擊之前,到底有沒有經過自省的過程呢?當口口聲聲要爭取道德最高地之時,有沒有了解過本身對現實情況的忽略呢?有沒有考慮過本身的舉動,會對社會民生造成很大影響呢?同一道理,批評別人提出的意見不可行時,自己本身有沒有一套更有利於緩和社會氣氛的建議?
沒有做好深切的自省,就永遠沒有機會糾正本身犯下的錯誤,這是古代智者送給我們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