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長者髖關節骨折的高峰期,病發率較夏季高一至兩倍,主要由於長者肌肉協調能力較弱,冬天衣着過厚,手腳協調能力進一步下降,容易絆倒造成骨折。伊利沙伯醫院創傷及矯形外科部部門主管李威儀醫生指出,髖關節骨折需以手術處理,越遲做手術,病人發生併發症及死亡風險越高。伊院為骨折病人實施統一臨床流程,入院後兩日內完成手術數目大增,並研究將此運作模式推廣致所有公立醫院。
伊院每年接獲約七百宗髖關節骨折個案,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二月個案更倍增,主要涉及八、九十歲的高齡長者。李威儀說,長者多有骨質疏鬆問題,協調能力較弱,容易跌倒。加上大部分長者可能患慢性疾病,需服止痛藥、降血壓或降血糖藥,容易出現神志不清、頭暈等副作用,增加絆倒機會。長者跌倒後最常見骨折位置,首位為髖關節,其次是腰關節、腕骨及肩膊。
李威儀表示,髖關節骨折者需要盡早做手術,以免長期臥床引起致命併發症,如肺炎、深靜脈血栓、尿道感染及褥瘡等。不過,由於病人往往患多種疾病,需服多種藥物,未必能及早做手術。
伊院十年前起引入跨專科合作的統一臨床流程,當髖關節骨折病人從急症室入院送往骨科病房後,除骨科醫生外,院方安排內科、老人科等醫生會診,盡快控制患者的其他慢性病,盡快達至可接受手術的狀態。患者術前獲安排物理治療師跟進,盡量減低患者因長期臥床而出現併發症。
此模式於○五年首次運作後,當時令患者死亡率下降一點五一個百分點;入院兩日內完成手術的病人比率由五成二升至七成四。因此在○八年,把髖關節骨折病人入院後兩日內完成手術的指標定為七成。
李坦言,伊院每年接收大量髖關節骨折病人,曾有數年未能達標,去年則成功達標。他透露,將引入「骨水泥」加固技術,置入人工髖關節時,同注入骨水泥,減少關節移位。此技術由歐美傳入,料將於二月初首次用於病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