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下肢畸形並不罕有,包括先天O形腳或創傷等,令雙腿變形,影響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以往下肢嚴重畸形的病人接受傳統矯形手術後,需長時間佩戴外固定金屬支架,康復時間或長達一年。有骨科專科醫生首次引入立體3D打印技術應用於下肢矯形,以骨模輔助做手術,提升手術準確度,病人術後毋須被支架阻礙日常活動。醫生指出,新技術可減低傷口感染風險,病人活動能力較快改善,一般留院數日已可出院。已有四名病人使用新技術,康復理想。
私人執業的廖敬樂醫生早前於大學教學醫院引入3D打印技術輔助下肢矯形手術,二○一三年底至去年,共四名病人接受新手術,他們分別有O形腳或X形腳,其中包括現年廿四歲的Ann。她四歲時確診佝僂病,行路時經常膝痛及足踝痛,有嚴重O形腳及骨骼內旋,「行街半個鐘就好痛,好似畀骨拮住啲肉,好難忍受,出街也受到別人奇異眼光。」去年三月,她的雙腳先後接受新手術,術後三日已可落床郁動,經過約兩個月物理治療後重返工作崗位。她笑言,最開心是「行街個幾鐘先開始攰,冇乜痛楚。」
廖敬樂指出,病人先接受骨骼立體電腦掃描,醫生根據3D影像評估骨骼畸形情況,為病人度身訂造骨模輔助施手術。骨模標示骨骼的切割及接駁位,令醫生「落刀」更準確,誤差僅一毫米。醫生先把骨模放置在骨骼適合位置,當完成切割及矯形後,便會鑲嵌鋼板及螺絲釘為骨骼作內固定,骨模被移除。鋼板料於一年後拆除。
廖敬樂稱,傳統下肢矯形手術須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骼,術後仍需定期微調支架以配合骨骼愈合情況,病人留院康復時間由數個月至約半年,期間有機會出現傷口感染及活動能力受阻。新技術免卻外固定支架,病人僅需留院四日。病人休養期間由一年,大幅減至僅約一個月便可回復正常生活,相信可惠及佝僂病、先天性骨骼變形、良性腫瘤及創傷病人等。除手術費外,病人需支付內固定鋼板及骨模成本費共約二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