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針對拉丁美洲國家發生的經濟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大幅度地進行經濟自由化、國有資產私有化,以及在財政和金融方面採取強硬措施。這類型的改革方向被統稱為所謂的「休克療法」理論。
這一套改革方法在玻利維亞等國治理惡性通貨膨脹、緩解債務危機、穩定宏觀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被稱為南美奇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因此大力推廣這種改革方向,應用到東歐和俄羅斯的經濟轉軌當中,可是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例如俄羅斯在經過多年艱苦過渡到市場經濟框架,經濟狀況卻仍然困難。
其中一些反思認為,這套改革方法滲入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使接受改革目標的國家,需要同時間接受自由經濟和普選制度。可是欠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自由化,往往容易導致財富分配的兩極化。這樣便形成了少數人擁有社會的大部分財富,而多數人擁有選票的局面。最終形成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帶來社會不穩,經濟發展自然受到負面影響。
論者認為,這二者在發達國家也並非同時推行。這些國家都是先發展經濟,然後推出社會福利政策幫助低收入人士,然後再進行普選改革。因此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扁平化的改革模式,是治理問題和政治社會混亂的源頭。也由此帶出發達國家對欠發達國家經濟再殖民的論述,以及國際局勢當中的「南北國家」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