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滬港通意義在於「通」

「滬港通」啟動後,未如預期般熾熱,每天的成交額與原先估計頗有距離,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筆者同意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言,「滬港通」只剛推出,若以此來評論成敗,言之尚早,應從更長遠的眼光來觀察。

從「北熱南冷」到「南北雙冷」,「滬港通」甚至被稱為「幽靈列車」。當然,期望大,失望便必然有之。自「滬港通」四月份傳出消息以來,其影響實際上由五月份已開始顯現,一些概念股在開通前經已一直被熱炒,到「通車」趁好消息出貨獲利回吐,在市場上也屬正常現象。

從「滬港通」這兩周的運作看來,總體平穩有序,交易結算、額度控制、換匯等各個環節沒出差錯,這才是最重要的。雙邊的投資者,沒有一窩蜂盲目入市,一方面是市場有門檻,另一方面是現階段始終是「新鮮事物」,回報和風險令人心存謹慎,需更多時間了解和熟悉,這個不難理解。

其實,「滬港通」的意義,關鍵還是在於「通」。只要滬港兩地的股票市場交投暢順,而且證明安全,在此「通道」上行走的「車輛」自然慢慢增多,長遠而言,「滬港通」還只是一個起點,下一步可能輪到「深港通」。

最近已有消息說,中央已批准廣州南沙成為「深化粵港澳台金融合作和探索金融改革創新」的新區,與上海自貿區有眾多相似之處,與前海、橫琴相比,則增加了支持探索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內容,意味着港澳資本有望率先實現在南沙自由流動,但一切也要先以「滬港通」來吸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