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臟病是本港第二大殺手,以冠心病最常見,佔整體個案五至六成,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搭橋手術及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心臟科專科醫生紀寬樂指,若患者的心臟血管收窄七成以上,便需考慮通波仔,植入支架打通血管,惟支架會在血管造成損傷,有機會形成血栓導致血管再收窄。故患者術後應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亦可按需要使用兼具藥物及抗體的支架,有助血管傷口較平滑地愈合。
紀寬樂說,現時通波仔支架可分三種,第一種為「裸支架」,即純金屬支架,病人術後只需服一個月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價錢較便宜,但復發率高。另一種為「單療法支架」,支架塗上藥物或抗體,前者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收窄,但術後需服用至少十二個月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不適合需接受其他手術的病人;塗上抗體的支架則會吸附用作愈合的內皮祖細胞,加快支架表面自然修復,病人只需服抗血小板藥物一個月,但支架缺少藥物輔助,復發機會略高。
至於本港去年引入的雙療法支架,支架外壁塗上藥物、內壁塗上抗體,混合兩類單療法支架的特點,可令血管較平滑均勻地愈合,研究顯示三年內復發率僅百分之五點七。三類支架適合不同病人,現時在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均有提供,公院的支架費每個由一萬元至一萬八千元不等。他提醒病人術後需改變生活方式,少吃高脂肪食物、戒煙、多做運動及按時服藥,減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