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層次矛盾千頭萬緒,貧窮問題是其中之一。扶貧委員會最新數字顯示,貧窮人口首次跌破百萬大關,在佔領行動的喧鬧聲中,這無疑是一個比較正面的消息,不過,貧富懸殊依然嚴重,扶貧工作任重道遠,尤其是解決青年向上流動的問題,更是說易行難。
扶貧委員會昨日舉行本屆最後一次會議,除了提高貧窮線之外,最令人關注的是貧窮人口數字減少,由二○○九年的一百零四萬減至去年的九十七萬,貧窮率由百分之十六跌至百分之十四點五。當局認為貧窮問題有實質改善,反映扶貧工作有成效,包括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令長者貧窮率明顯下跌,單是去年,當局就投放了五百六十九億元在扶貧工作上。
姑勿論當局公布的數字是否反映實際情況,近年推出的扶貧措施包括一次性紓困措施,對紓緩貧窮問題收到短期效果,這是殆無疑義的。可惜,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何況百分之十四點五的貧窮率依然甚高,一點也不值得高興。說到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想有效解決貧窮問題,始終還是要發展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扶貧委員會設立專責小組討論青年向上流動問題,大概就是基於這個考慮,當局開宗明義指出,專責小組希望在青年人的教育、就業、培訓方面做些工作,讓他們減少對社會的怨氣。
眾所周知,青年人之所以對社會有怨氣,就是因為對現實不滿,對前途失望。當許多青年人淪為「窮忙族」,不管如何努力工作也無法脫貧,無法向上流動,加上居住等問題的困擾,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在今次佔領行動中,青少年成為主力,部分人言行偏激,不就是青少年問題長期累積的結果嗎?港府承認過去青年工作一直做得不夠,今次設立專組無疑是亡羊補牢,怕只怕,青少年問題積重難返,成因複雜,不是區區一個專責小組所能解決。
事實上,提供公平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才是解決青少年貧窮問題的根本之道。近年傳統名校「貴族化」,基層學生無法接受優質教育,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而出到社會又要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向上流動無望,這正是造成跨代貧窮和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所以,做好青年工作的關鍵是改變教育不公,以及改善經濟環境,提供更多就業及向上流動機會,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無論成立多少個專責小組,都必定徒勞無功。
總而言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香港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成為主要的深層次矛盾,亦成為主要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現屆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並制訂貧窮線,總算向前走了一步。問題是,在目前這種政治氣氛下,當局施政備受掣肘,扶貧工作必然也是事倍功半。設立專組幫助青年向上流動,無疑用心良苦,最怕淪為空談,失望變成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