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有話,冇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港府成日話要將大專教育國際化,不斷增收外地學生,點知本地學位一直喺原地踏步,結果搞到學位嚴重不足,本地學生望門興嘆,怨聲載道。
呢,自從前朝政府將大學非本地生比例由百分之十增加到百分之二十,愈來愈多非本地學生報讀八大院校,淨係一三/一四學年就有一萬四千幾人,比對上一個學年增加百分之六點二。對於外地生搶學位嘅質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係咁講嘅,由於非本地生主要透過核准學額以外嘅超收機制獲得取錄,唔會對本地學生構成直接競爭。佢仲話,招收非本地生可以協助本地高等教育界更加多元,並加強本地學生以至香港整體競爭力喎。
嗱,呢啲咪叫巧言令色囉。係人都知,整體學位冇增加,個餅就係咁大,外地生分多啲,本地生自然被攤薄,點會冇直接競爭呀。再講,喺呢一萬四千幾個外地生裏面,內地生佔咗近八成,所謂「國際化」,其實只係「內地化」咋。最匪夷所思嘅係,近年屢屢揭發有非本地生以虛假學歷來港搶學位,淨係舊年就有四宗咁多,問你服未。正如教育界人士話齋,大學國際化主要目的係透過唔同國家嘅學生互相交流,擴闊視野,依家撞口撞面都係文化同習慣相近嘅「自己人」,根本同原意背道而馳。
即係咁,香港係高度開放嘅國際城市,廣納四方人才,本來無可厚非,之但係未能滿足本地學生需要就搞國際化,未學行先學走,唔撞板至奇喇。大家有眼見,大專學位僧多粥少嘅問題,咁多年來唔單止冇改善,反而愈來愈惡化,資助學額長期低於適齡人口兩成,莫講話遠遠低過歐美國家,同台灣高中生幾乎百分百入讀大學更加無得比。好似今年文憑試咁吖,二萬七千多名合資格升讀大學嘅學生,只有一萬四千幾人如願以償,其餘只能另尋出路。
點解本地大學愈來愈向外地生傾斜?咪因為港府好大喜功囉。至於讀唔到資助學位嘅本地生點算好?如想繼續升學,惟有選擇自資學位及副學位課程,最弊係院校自負盈虧,唯利是圖,加上港府冇監冇管,搞到副學位課程泥沙俱下,認受性低,讀完之後高不成低不就,兩頭唔到岸。
始終都係嗰句,教育係向上流動嘅階梯。今時今日,大部分年輕人入大學仲難過中六合彩,既睇唔到前途,又睇唔到希望,有咩辦法唔愈來愈激進,變晒街頭鬥士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