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事件發展至今,導致香港社會嚴重撕裂,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撕裂角度,是理想主義和務實主義的分歧。佔中人士製作小冊子解釋為甚麼要影響其他人,說香港已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反佔中人士則認為,正是佔中人士的行為,導致香港陷於水深火熱。
大家都在說「水深火熱」,但其實雙方說話的語境是完全不同的。一邊是在講理念,訴說他們的民主理想;另一邊則是從實際生活上來說,講正常社會運作和法律秩序。因此持務實主義的人士更傾向考慮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政治現實,所以討論政改問題時,不忽略中國因素,這類人士也更願意考慮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所面對的困難和香港政改對內地的影響。相反對於理想主義者,則更單純地追求理想,主張香港應該達到的狀態,很少考慮整個國家的情況以及香港和內地的不同。
大家基本是處於各說各話的局面,雙方其實是在不同的平台上說話。這讓筆者想起現代社會研究學者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其著作《交往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所提出的兩種交往行為理性概念。
其中之一,是「言談主體」(Speaking subject)之間通過協調他們關於世界的理解,最終達成「合意」(Agreement)的相互理解過程。可是,如果交往過程異化成非語言媒介,雙方的互動便不容易導向理解。另外,交往行為也可能會扭曲變形或半途而廢,最後朝向異議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