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等經濟數據,不一定能夠完全反映出產業型國家的實質情況。日本產業經濟根基很牢固,企業高端,量少但質強,但是這個國家的金融經濟卻很不好。從日本財團的發展來看,日本的經濟主力不在本土,而在外邊。經濟指標和財富指標所要顯示的東西不同,日本產值下降,但利潤上升。國家GDP如同企業產值,其高低不能說明財富獲取的能力和經濟競爭力,這要看利潤率。
可是日本現在面對的,是整個經濟形態的體制問題,難以更改,光推行貨幣貶值作用有限,其中一個例子是日本近年根本沒有甚麼新的、具競爭力的產業。所以即使從存量或GDP這類流量指數來看,日本現在還是不錯的,但長遠的發展前景卻比較暗淡。
其實要明白日本如何走到今天的狀態,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從十八世紀以來,日本是如何回應西方列強的到來,從而發生的一八六○年代德川幕府體制瓦解和一八七○至八○年代日本的現代國家構建。日本之後經歷了一八七三至一九○四年的明治維新、一八六○至一九一二年的文化西化、一八六○至一九三○年的工業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意識形態爭論。到了一八七三至一九一九年,日本步入獨立和帝國主義化的階段、之後是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新秩序和對外侵略、然後是一九四五至五二年被美國軍管,以及一九五一年以後的美、日聯盟關係等等。日本的經濟結構、商社體制、企業文化、市場狀態、官商學關係,都是由此孕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