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加強法治意識

佔領行動衝擊本港法治精神!教育局「新學制中期檢討」開展諮詢,建議將備受關注的新高中必修科通識科,維持政治內容原有比例,但擬將「個人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所探討內容,由「人際關係」的「開放式」研討,移到「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部分,以強調及提升學生對法治的態度。教育界及通識老師普遍支持新建議,認為課程整合後更能集中討論,但期望可再將課程內容「減磅」。

教育局昨公布,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就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諮詢,有十七科的檢討向各中學管理層發問卷諮詢意見。備受關注的新高中必修科通識科,建議在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主題二「人際關係」內刪去探討「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不過,建議在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加插討論「個人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並在政府與不同利益群體訴求中加入「青少年」群體。

另又建議在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三「身份和身份認同」刪去「對社群的象徵或涉及社群的重大事件的感受與回應」及「對社群的參與和貢獻」。考評方面會檢討現行的公開考試考卷模式應否維持,如卷一必答卷資料回應卷可否設短題目或設為選答等、卷一必答卷和卷二選答卷的分數比重、考試時間等。

無意將「公民抗命」納入課程

教育局消息人士指,通識科檢討建議希望加強學生法治態度,當局不傾向刪減政治內容比重,「六個單元都或會涉及少少政治元素,只係文憑試政治題多先畀人感覺政治內容多,其實睇番課程設計本身唔係咁」。消息人士強調,當局向來沒有、亦無意將「公民抗命」納入課程內,「我哋應避免以一件事去講一個議題……至於教啲咩,主要靠老師專業判斷」。

刪青少參與社區事務惹疑慮

對於被質疑通識科有關修訂建議是與佔領行動相關,消息人士否認並指有關修訂早於今年九月初已制訂。當局又解釋,將單元一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刪除,再置於「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內,令探究範圍更全面。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同通識課程「減磅」是業界共識,但刪減「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應多作解釋,以釋學界疑慮。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表示,教師除非刻意避開,否則都會以青少年作為事例,讓學生明白甚麼是社會政治參與。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通識科主任郭潔嫻亦認同,建議在「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中教授有關青少年參與的議題,更可達至集中討論及一脈相承,但她促請當局再減少課程內容,「應該減五分一就差唔多,依家根本教唔晒。」

新高中通識科部分單元修訂建議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主題2:人際關係)

建議刪去「影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如歸屬感、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

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建議增加「個人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

建議在政府與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部分增加「青少年」。

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3:身份和身份認同)

建議刪去「對社群的象徵或涉及社群的重大事件的感受與回應」及「對社群的參與和貢獻」。

單元三:現代中國(主題1:中國的改革開放)

建議刪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如國家發展的方向和定位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