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二○一四年十月,WhatsApp於全球擁有超過七億註冊用戶。自從WhatsApp與Facebook興起,便出現了「過度分享」這個熱詞。許多人都喜歡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除了工作、生活,更多是分享美食、網上有趣訊息,總之可以晒的都要抖出來,管你受落還是不受落。論者指出,如果個人進行過度頻繁或龐雜的訊息傳播,這種傳播常常惹惱訊息接受者,並使原本的關注者慢慢流失。
美國著名傳記作家艾薩克森為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所寫的傳記,便透露喬布斯不允許孩子在家玩iPad,他每晚都盡可能在其廚房又大又長的桌上進餐,談論書籍、歷史以及各種話題;從來沒人拿出iPad或電腦。事實上,據悉很多美國科技公司高層以及風險投資家,都會限制幼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內地作家余世存分享了一則感受:「有朋友來北京,他北京的朋友因此能聚在一起。等飯的時候很安靜,大家都在看自己的手機。朋友說,看來服務員只要給大家發圖片就可以開飯了。大家樂了,感慨而又無奈。是的,不管我們多麼成功或有文化,只要在這面對面的交流中無話可談,或只看手機,那不僅是無禮,而且參與了技術對生活的綁架。」
智能手機的大行其道,有人覺得每個人都變得更冷漠自私,只顧玩手機,完全封閉在自我的世界。手機的魅力確是難以抗拒,你看連普京赴京參加APEC,也送習近平一部俄品牌手機YotaPhone2,習近平也着實好好的端詳了一會,顯得很有興趣。可見,普京這部俄品牌手機,即使是中國製造的,也讓彼此拉近了距離!
至於甚麼「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隨手拍解救大齡女青年」等,手機無疑有着另類使命,問題是不要墮入「過度分享」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