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台灣新民意

美國的中期選舉共和黨大勝,掌參眾兩院,民主黨式微,讓奧巴馬提早跛腳。

一般來說,執政黨有執政的優勢和行政資源,應在選舉中掌勝機,但美國中期選舉表示了人民對執政黨不滿,呈現了換黨做做看的浮動民心。

台灣的馬英九及馬政府似也遭受到同樣的危機,人民對施政成績不滿,讓九合一選情難以樂觀,如果國民黨於選舉敗陣,馬英九也將提前跛腳。東西二馬從上台的背景、境遇、受歡迎程度,到今日的下坡路,可以說是均有雷同之處。

在選舉前有各種民調數據作為選情的根據,從過往看來,民調相當準確地反映選情,並為勝負提前決戰。然而這次選舉民調出現了弔詭之處,即國民黨認同者表態會去投票的比例,低於民進黨認同者,以台北市的民調數據顯示,國民黨認同者會去投票的比例為百分之五十六,民進黨會去投票的為百分之七十八。民調數據與過去實際投票結果呈現的藍綠基本盤有顯著的不同,是否選民的結構出現了新民意,成為藍綠政黨努力探究之處。

尤其是台北市的選情,國民黨連勝文落後,必須在投票日激出藍營選民全都出來投票,提高投票率才有勝選的些微機會。

各地的民調顯示,許多縣市都出現了政黨認同者未必支持政黨候選人的情況,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的國民黨候選人獲得該黨認同者的支持比例偏低,而新北市、桃園市的民進黨候選人獲得該黨認同者支持比例也不高。

顯示政黨支持度降低,可能有熱情消退,選民自主性升高趨勢,政黨板塊呈現出不分藍綠都鬆動的迹象,候選人必須展現個人魅力提出動人的政見訴求及願景,才能讓選民找到支持的理由和決心,而願投下神聖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