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舉辦APEC,習近平大抵不會接見安倍。不想見或是本國,甚至是個人取態,但強國不易為,始終要顧及舉辦國際盛事的泱泱大度,碰面是國際關係所需,不見不見還須見。
二人面對面,握手時間不短,但言談舉止渾沒交流,尤其是習近平,可說冷漠形於色,令外交場合上出現鮮見的僵硬氣氛。現場有很多鏡頭,習跟安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便有很多角度解讀。
日本侵華始於甲午戰爭,甲午二甲子,前一甲子是日本侵華史,後一甲子是中國奮鬥史,近三十年中國強大起來,日本經濟卻衰退下去,國際關係上,中日的位子跟二甲子前,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習近平的冷漠,如果是歷史原因,中國人都很易理解,習對安倍的態度,某程度很能代表中國民間的對日態度。可就算是民間,人與人之間,也不容易擺出如此冷漠的譜;這種場面,日本民間看在眼裏,必然自有一番民族感情。尤其是《半澤直樹》看多了,今天向人下跪,不過等待來日加倍奉還。
除了歷史因素,也有歷史留下來的現代原因,比如日相拜靖國,跟釣魚島的爭拗。說起釣島問題,作俑者便該算上老美一份;七十年代美國逕將釣島交予日本這個戰敗國託管,無疑是刻意製造今天的釣島問題。但習近平接見奧巴馬,起碼表面上言談尚歡,接見安倍何必要冷漠形於色!
大國風範,通常展現在外交手腕上、戰略上或國際形勢上的當機立斷。
國際間的冷戰不稀奇,領導人之間的冷戰,禮數上便不好看了,而且不只日本人在看,國際間大家都在看,所謂泱泱大國,要擺硬不一定要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