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有三千宗中風個案,不少患者中風後皆有吞嚥困難問題,九龍醫院康復科部門主管邱慧慧指,該院約七成中風病人有吞嚥困難,當中五成八人因未能控制咽喉肌肉而出現「落錯膈」,部分人更因沒有咳嗽等反射動作,「落錯膈」而不自知,食物跌入肺部會增患肺炎風險。醫護人員透過酸味棉花棒刺激患者口腔,再配合鍛煉咽喉運動及適當食物,八成需鼻胃喉餵食的病人最終可「甩喉」自行進食。
邱慧慧指,吞嚥是一個複雜動作,需五十五條肌肉協調,由六條神經線控制,若中風位置影響腦幹、小腦,有機會引致吞嚥困難。由於病人的神經系統遭破壞,不能有效控制咽喉及嘴臉肌肉,部分人「落錯膈」亦不會有咳嗽等反射動作,形成「隱性吸入」,若處理不當可致營養不良、缺水、肺炎甚至窒息等。
醫生或護士若發現病人有吞嚥困難,會轉介予言語治療師跟進。以九龍醫院為例,一三至一四年度接收一千零四十四名中風患者,七百三十人出現吞嚥困難,其中五百五十人屬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
四十八歲的李先生今年九月初腦幹中風,留醫期間察覺吞嚥困難,他憶述:「初時吞唔倒口水,有啲泡吐番出來,真係好驚。」他需改以鼻胃喉餵食,穩定後轉至九龍醫院,該院言語治療統籌伍翠玲指,檢查後發現李先生的咽喉肌肉乏力,有「隱性吸入」,故安排他重新學習吞嚥動作,並採取深層咽喉刺激法,利用冷凍及帶酸味的棉花棒刺激口腔及咽喉反應,強化口咽肌肉活動。李先生每日練過百次吞嚥動作,終在病發後一個半月重拾吞嚥能力。
伍表示,近八成需鼻胃喉餵食的臨床個案,皆可透過治療「甩喉」,但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受認知能力及腦部受損程度影響。她表示,吞嚥困難病人需注意進食適當餐類,如糊狀食物、碎餸配軟飯等,應避免堅硬或黏滑食物;飲清水或流質飲料時需加凝固粉,減低梗塞風險;進食時需坐直,減少每口食物的分量,直至不再出現「隱性吸入」或「落錯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