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要早籌謀?本港三名千禧學童認為,要把人類送往太空定居,首要任務是在太空搭建適宜人類居住的空間。他們花逾半年時間製作一系列太空機械車、吊臂和搭橋等設備,讓人類毋須步出太空艙,便可在火星搭橋建屋。三人憑這系列傑作奪得「世界奧林匹克機械人競賽」香港區選拔賽的「最佳程式設計」獎。
去年憑「吳哥窟的機械人導遊」奪得港區選拔賽季軍的林子朗及楊嘉然,今年夥拍新隊友梁懷得再出戰,並以「太空與我」為題,製作一系列太空機械設備。與隊友同為十四歲的林子朗稱,全球暖化問題持續惡化,地球環境漸變得不宜居住,如果人類可遙控機械在星球搭建人類宜居的空間,移民太空將不再是夢。
楊嘉然稱,由於太空設備可能須在較強的引力下運作,並須將現場勘測數據實時傳送至太空艙或基地,因此所有設備講求輕巧,除選用較輕的零件裝嵌外,更盡可能減少裝置摩打的數目,務求所有機械均採用全電腦化運作;機身採用細齒輪推動大齒輪的編排形式接駁,此舉雖使行車速度減慢,但可確保該等設備即使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駛,亦可達到極高穩定度,所有車轆可獨立運作並三百六十度轉動,令設備可原地轉彎。
楊又說,現時機械搭橋只能平放地面,供太空機械車在山谷或河道平行而過,將來有意引入升降台的設計,加強其野外的功能。
林子朗憶述,製作過程遇到重重障礙,除了要在網上採購較罕有零件外,更因有關設備採用電腦化操作,三人首度挑戰編寫電腦程式,但不少參考書屬大學程度。他們需要請教前輩,更連續四日通宵趕製。惜賽前一小時才完成電腦程式,最終作品未能進身三甲及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賽事。三人的傑作將連同其餘七十多間機構的創新科技發明和科研成果,於下月一日至九日在科學園舉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14」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