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政策諮詢方式要與時並進

現時政府制訂甚麼政策都會遇到一筐筐的爭議,在傳統的諮詢過程中,政府慣用的方法已告失靈,因為現時的持份者眾多,要和眾多持份者接觸已有一定難度。

而且持份者的形態並不固定,今天是持份者的,明天可以不是;今天不是持份者的,明天可以變成最大的持份者。最令人頭痛的是,這些持份者變化之快可以令人無所適從,明明在之前諮詢期間已討論過的議題,到了後來可以被冠以「零諮詢」的指摘,政策的推行已不可能順暢。

時間差距 訴求改變

一個我們要明白的事情是,由於政策往往會跨越數個年頭,現在諮詢期間反映的意見,其實是定點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之內,當後來社會環境改變了,自然會有着不同意見。可是一個問題來了,諮詢政策要花上一定時間,諮詢期內的意見在落實時已有一定滯後性,若果後來社會環境改變程度太大,在定義上原來制訂的政策必定沒有顧及當前的現況,所以這種諮詢模式注定會叫人失望。以前的社會條件不如今天,政策制訂上馬後便沒有多少人理會,可是現在民意高漲,一個個政策便落得缺乏諮詢的指摘,這是現今的困難。

另一個我們要留意的是,這種時間差距的諮詢民意,令年輕一代的反應強大。在政策諮詢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都還沒有到達法定歲數,在呈交意見時他們還可能不太懂事。可是當政策要落實時,他們會發現這等政策會影響他們,而他們竟然沒有話語的途徑,不滿之情自然而生。

這個現象在一些跨年代的政策上尤其明顯,特別是涉及以十年為計的大計劃,這個移動式持份者更是難以估計。筆者稱這種為移動式持份者,原因是持份者的成員結構並不固定,而是不停地加入新的持份者。要各方持份者對政策滿意,在定義上已是不可能,更不要說持份者的結構和訴求,都是以移動方式不停改變,政策的困難落實已是必然。

網上號召 欠缺理性

最近的群眾運動,更是另一種令傳統諮詢失靈的動力。從最近的各種網上號召,基本上可以是很感性的訴求來帶動。人們在網上的閱讀能力不夠集中,長篇大論的文章乏人討論,反而口號式的短文會惹起眾多的興趣。可是在政策諮詢上,一般傳統的做法,是以根據式的列出各種論據,再以每種方案的優劣來作討論方向,當中涉及很多的數據,需要的是持份者以理性、務實的態度來表達意見。在傳統的諮詢過程裏,發表的多是以民意領袖的聲音,在這種形式的諮詢過程下自然行得通。可是現在網上的號召力強大,而這種號召力缺乏方向和領導性,諮詢上也做不到理性的探討,更多的是個人希望和訴求。結果也可以預期,就是個人的希望必定會和其他人的訴求牴觸,在權衡輕重下,政策也必須顧及所有人,定義上一定不會滿足所有訴求,諮詢不足也自是必然。留意的是,這種不能滿足所有意見的諮詢不足,我們是不可能用傳統諮詢方法來改正,因為原因的根本就在諮詢的方法上。

說得白一點,就是固有的諮詢方法已不能夠達到諮詢的目標,原因是持份者的論述能力,已由原來一套具精英色彩的諮詢制訂,過渡到民意表達的地步。

所以筆者對未來的政策制訂表示一種憂慮,因為目前的諮詢模式已不管用,未來的政策制訂必然是充滿挑戰。要令諮詢方式有與時並進的功效,不是從書面諮詢改為網上諮詢便可,一個根本的改變是少不了。

問題是,這和原有的諮詢程序有大更改,我們又是否準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