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關係新動力

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舉行「習馬會」的期待已正式破局,馬英九政府的努力落空,但應只是小風波,不是大海嘯,不應該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更應在這低潮回蕩之際尋求新的動力,讓兩岸關係再動起來。

兩岸固然因太陽花學運,以及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為共諜之嫌疑事件,使兩岸間的互信基礎變得薄弱,台灣內部獨派的聲浪未曾止息,甚而更加的躁動,尤其香港政制改革方案和爭真普選的學運,讓「一國兩制」造成對台灣是負面的效應。

多年來兩岸細心經營,和大陸的讓利都流逝在台港的學運風潮中,兩岸關係應找尋新的動力。

兩岸關係如陷五里霧中,失去了方向感。兩岸互動近年雖然形成了制度化的發展,兩岸主管事務的官員互訪,官方機構的對接,建立了官方溝通管道,但在太陽花學運、香港學運影響下而暫停,且因台灣內部有各種的政治糾葛而陷低潮,缺乏了向上提升的力量。

固然年底台灣即將舉行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選舉,兩岸關係此時不宜躁進,恐影響選情,在沉穩下維持過往的成績不要倒退即可,任何積極的互動在此敏感時刻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民意的流向是難以掌握的。

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希望台灣能走向世界,但台灣要對外與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並不順暢,因而陷入應「先兩岸後國際」,或「先國際後兩岸」的迷思。現不必再陷入「習馬會」破局的惆悵中,應向前看,期待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參與APEC會議,在必然的「習蕭會」中能有建設性的成果,兩岸能建立區域整和的機制,共同面對區域經貿組織的努力,大陸可推台灣一把,讓台灣經濟得以提升,此舉將是兩岸關係低潮時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