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全球股市大跌,主因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低眾多經濟體及全球經濟增長率,再次是美國經濟數據不佳,由擴張貨幣支撐的資產價格最終都因實質經濟不振而跌了下來,這一年的漲幅便一下子被消磨掉。這個變化,不知是代表市場一時驚恐,抑或結構轉向。
今年,美國刻意營造強美元局面,大半年美元匯率漲了百分之七,迫使歐元、日圓及一眾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強美元的效果或企圖,是以美元匯率升值來吸納海外資金。一方面,可用流入資金替代量化寬鬆的擴張貨幣,讓其退場來減低日後加息退場產生的國內金融及實質經濟震盪,使由此產生的損失分由國外資金承擔。
另一方面,資金流入加上仍在市場內的擴張貨幣,會推動股市價格上升,產生財富效益,刺激消費與投資,抬高經濟增長,替強美元建立一個現實經濟的基礎。與此同時,美債價格下跌,美國政府與企業在債務支出上可減少負擔,也少付給擁有美債最多的外國(包括中國)的利息支出。
強美元一舉兩得,用金融手段推動實質經濟增長,非常高明。問題是,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經濟股匯齊跌的同時,美國因貧富過度懸殊而使消費疲頹,市場信心下跌,股市價格下跌,差不多把一年的漲幅抵銷,強美元的金融條件受到衝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市不易,貨幣供應還會有所增長,與歐元、日圓等的差別縮小,金融優勢減少。
下一步,美元能否維持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