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溝通,沒協商也是溝通,「相嗌唔好口」,甚至「無偈傾」,各自都還要擺姿態。像政改改下來,兩邊立場愈企愈硬,話語也就愈說愈白。
比如說「你可以不擁護,但你不可反對阿爺」。即如現在有學生罷課,各大院校的標準說法,是校方不鼓勵,但也不禁止;至於學生為何罷課,教育學生明辨是非的校方,真箇是不願討論。
可以不擁護,但不可反對,聽起來還有轉圜餘地。擁護就是開聲支持,鼓掌叫好;不反對是縱然不支持,沉默便好,不要唱反調,不要搞對抗。
放諸政治,是施政好人民要叫好,施政不好人民不許發聲,泛民慣常的說法叫「寒蟬效應」,到最後便只能擁護,不能反對。
不擁護便是,何必反對!說的是人情世故,生活現實不會非黑即白,擁護和不反對之間是有層次的。
泛民如果聽得懂,便知道政改的商討空間在哪裏?阿爺給的政改空間,從來便只有兩個選項,擁護和不反對。你嫌這個空間狹隘嗎?舉個例子,內地的廣大人民群眾,還不都在這個空間裏活得好好的!所謂國情不同,政改一路提倡的是國情標準,不是國際標準。
特區泛民之所以麻煩,是一路不體恤國情,讓國情標準隨時在特區碰釘。不反對,有時不是沉默就可,比如政治現實,政改放在特區立法會表決,除了贊成和反對,還有一個棄權票,意義就是既不擁護,也不反對。但政改要得四十七個議員支持才能通過,那泛民的二十七票,投棄權和投反對其實都沒兩樣,政改一樣過不了。
棄權本來只是不反對,但搞到最後,你便連不反對都不行,一定要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