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讀歷史說骨氣

早前內地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論者指出,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一個不尊重歷史的民族,一支不追崇英雄的軍隊,是注定行之不遠也。一如軍分區政委劉明軍問道:「戰士不知英雄,戰時何能壯士挺身、英雄仗劍?」

銘記英雄,就是銘記歷史,有人在自己的日記本上摘錄二百句抗日英雄的名言,其中有詩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如此從英雄身上學習抗戰精神,也是一種砥礪。然而,不久前的一次問卷調查中,不少官兵卻在「你最崇拜的抗戰英雄」一欄,填上李雲龍、余則成等軍旅影視螢幕形象,只有小部分人寫上粟裕、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而在「你熟知英雄哪些事迹」這一欄,百分之八十的人表示了「不清楚」。看來,教育民眾,尤其年輕一輩重新認識抗日英雄,第五代要多做宣傳及教育的工夫,使民眾從英雄身上,看到中華民族的脊樑和骨氣。

事實上,當年不單止軍人有骨氣,即使像北洋軍閥最為實力雄厚的吳佩孚,在日本佔領北平後,企圖用威脅利誘的手段逼他出山,吳斷然拒絕;日本第三代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非常惱火,以強硬手段逼他召開記者會。

吳佩孚在北洋諸將中,絕對是個文化人,二十二歲苦學苦讀中了秀才,他個人信條是「不好色、不納妾、不嫖娼、不貪財」,其為人相當克制,有一定原則,是以在民族危急關頭拒當漢奸;在招待會上,他親筆撰寫一副長聯:得意時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吳除了以長聯明志,並數落日本的不是,令在座的日本人大為尷尬及惱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