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蹤補漏洞 罰則不嚴亦枉然

不見棺材不流淚,是港府一向施政作風。坑渠油事件爆發半個月之後,當局終於決定立法補鑊,計劃建立食用油追蹤及回收制度,防止坑渠油再次進入人類食物鏈。亡羊補牢無疑是必要的,但如果當局不將追蹤機制擴大到所有食品,並提高違例罰則,恐怕仍無法阻止黑心食品繼續出現。

今次坑渠油醜聞愈演愈烈,迄今本港已有五百多家食肆出現在受影響企業名單上,不排除名單還會進一步增加,這些年來,無辜消費者將多少坑渠油食落肚,只有天知道。事件再次暴露港府食品監管存在重大漏洞,譬如說,當局從未發出生產食用豬油的工廠牌照,理論上本港不可能製造食用豬油,更遑論出口,但事實卻是,本港每年向台灣出口「食用豬油」逾千噸,今年一至七月已出口了四十三噸,而且這些「食用豬油」還有公證行的所謂「證明」。如果不是台灣方面率先揭發事件,港府至今仍蒙在鼓裏,坑渠油還將繼續為禍人間。很明顯,不法分子為牟利而不擇手段,完全是港府助紂為虐的結果。

自詡「美食天堂」的香港,因為坑渠油事件而一鋪清袋,食衞局局長高永文不得不承認,事件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容當局繼續胡混度日,對食安問題繼續坐視不理,當局計劃立法規管食用油從生產、銷售到進出口的各個環節,而且每個環節都必須保留相關證明文件,以備當局檢查,確保令人聞之色變的坑渠油不會再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有關計劃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公眾諮詢。

痛定思痛,建立食品追蹤機制的確是當務之急。事實上,本港一再發生食安事故,當局次次反應都是慢三拍,根源之一就是監管制度不完善。當年內地爆發蘇丹紅蛋事件,時任食衞局局長的周一嶽早上聲稱本港沒有進口該類禽蛋,晚上即有零售商承認管有並曾出售涉嫌含有蘇丹紅蛋,狠狠摑了當局一巴;三年前德國蛋及肉類受污染震動全球,周一嶽又信誓旦旦地聲稱市面已無問題食品,最終又是自打嘴巴;早前上海爆發福喜過期肉醜聞,食安官僚開頭也矢口否認本港有進口相關問題食品,很快被證明是講大話;今次坑渠油醜聞在台灣爆發,港府將自己扮成受害者,不料事件急轉直下,香港正是災難源頭之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果港府從善如流,一早建立食品追蹤機制,加強監管,何至有今日之禍呢?

食品安全關係重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尤其是中國人自相殘殺的劣根性不改,食安危機層出不窮,把關更是應該寧緊勿鬆。當局亡羊補牢,雖說姍姍來遲,但遲到好過不到,關鍵是加強監管的同時,還必須提高罰則,雙管齊下。治亂世用重典,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只有加重違法者的成本,才能殺一儆百,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