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產黨下台後的二十五年,波蘭經濟政策多次反覆:從震盪療法到經濟調整,再到團結工會與右派政黨回朝的市場化改革。背後是大選中,選民多不滿現屆政府,就連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當了總統後,也被改組了的共產黨代表挫敗,團結工會的許多政治組織在國會選舉中落敗,甚至議席不保。
或許,正因為團結工會的歷史作用,也因為在下台解散前原共產黨已真正地進行了改革,在民主政治中可以憑對手的失敗、本身的政綱獲勝。正因如此,波蘭的震盪療法並未長期堅持,中間作了不少修正,經濟調整帶來經濟發展。二十五年裏,波蘭經濟每年平均有四、五個百分點的增長,雖遜於中國,卻勝過其他轉型經濟。同時,波蘭的民主體制與文化阻止了獨裁專制的右派政權,沒有俄羅斯葉利欽的醉酒專制,也沒有全國國有資產被掠奪形成的黑社會資本主義。
波蘭體現了政權輪替,一如台灣,但同樣經濟增長只能保持較低水平。此外,波蘭還出現歷史上太平時期少有的移民潮(人數達二百萬以上,佔人口五個百分點以上,且多是青年),人口自九五年轉趨下跌。
學者Kowalik指出,波蘭要重新選擇資本主義之路,不能作跨國公司的代工生產基地,要考慮本國大多數人民長遠利益。中國比波蘭成功,但代工基地的身份也只在習近平時代轉變,且是因為外商不來,跑到更窮的國家剝削。或許,中國與波蘭應多交流,吸取彼此的歷史經驗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