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多讀詩詞 有助管治

不只特區的中文教材對文言文時廢時納,就是國內教育,對古文詩詞也是心大心細。最近習近平明確表示,認為中學生應讀古詩詞。於是有人作政治聯想,認為教材保留古文詩詞,目的是有利管治。

舊時科舉,皇帝透過考試以取才,考試內容就是古文。朝廷考古文以取仕,這古文就成了舊時讀書人從政的一道跳板;古文奧義,就算本是人生哲學,到頭來也被配以忠君思維來解讀。

譬如《詩經》,本來多是描述男女思慕之情,但一入教材,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會被看作忠君情切;至於如「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等,更是明言良臣被讒臣阻隔於君主之外,被視為詩人託詩明志之作。

古文一套,又多的是孔孟文章,自然充斥儒家思想,儒家裏頭有忠君想法,譬若三綱五常,都以君臣之義為先;今人一見,便謂古文教人忠君。查實歐洲多有君主國體,像英國、西班牙、荷蘭;亞洲也不乏王朝,像日本、泰國,這些國家俱無所謂儒家,王朝反而保留到今天。反之,舊時滿清也尊儒,一樣被推翻,但推翻滿清的國民黨,又一樣重視三千年王朝傳承下來的道統,尤其是儒學。

與其說古詩詞有助管治,不如說古詩詞有助政治溝通。一則詩言志,從政者必有志,甚麼政策綱領,背後都是為政者的意志,從前江澤民便引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喻兩岸關係;再說詩詞言簡意賅,微言大義,政策長篇大論,最終不如借幾句詩詞總結。

要有助管治,不只是教材要收納詩詞,重點是為政者要熟悉古文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