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歸以來十多年,香港經濟總體持續發展。從數據上看,社會一直維持在全民就業的狀態、整體和人均GDP均有所增長。可是如果我們換成從財富分配的角度來分析,情況卻並不這麼理想。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也在這十多年來持續上升,顯示貧富不均的情況日趨嚴重。生活上,最高收入的大約百分之十人口,在這十多年來的收入的確隨着經濟發展而獲益,但社會上其餘的人,生活水平卻可能不容易看見顯著改善,甚至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生活水準更有所倒退。
因為這樣,社會上逐漸出現了一些不滿情緒。認為收入增加的人群,之所以能夠積累財富,是對其他人的剝削,例如高房價使很多人沒能力購置房產,發展商卻可以獲得巨大盈利,這便被視為是其中和最核心的一例。這種想法逐漸形成了一股「仇富」的風氣,逐漸取代過去所謂的「獅子山精神」:通過自身努力,白手興家的故事。今天致富的,都是通過剝削其他人而成功,因此對富人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對「地產霸權」等的論述,便是由此而生。而年輕人由於甚麼基礎都沒有,要發展更是倍加困難,也間接形成了這個群體,對一切都看不順眼。
更進一步來說,富人之所以能夠對別人進行剝削,被歸咎於是政治上和體制對他們的傾斜。這就解釋了我們近年,不時可以聽到對政府和商界「官商勾結」的控訴。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跟政府的傳統社會精英主義模式和對香港作為商業城市的定位有關。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