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國人民族性

這幾天發生的中文大學沉香樹被疑是內地砍樹黨傷害,以及台灣不法商人以坑渠油用作生產原料等事件,讓人既生氣,也不禁想到國人的性格和道德缺陷。

魯迅筆下的阿Q、柏楊說醜陋的中國人,同樣深刻。說明了這個問題受廣泛關注,纏繞百年,但似乎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是民族性的本質,遇上現代化社會和經濟活動被凸顯出來。

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傳統上由社會道德觀來規範,就是所謂的講是講非,社會評價是最重要的枷鎖。這種模式在過去的熟人社會當中行之有效,因為農業社會的生活圈子很小,如果稍有不慎就會醜事傳千里。可是隨着現代化社會的出現,社會活動圈子變大,一個人的生活圈由熟人變成陌生人社會。一個人做了壞事,往往離開這個圈子和環境便可以了。兔子不吃窩邊草,道德規範便難以起作用。

前段時間在內地發生駭人聽聞的盲井事件:十幾名男女分工行事,連續幾年誘騙多名受害人到礦井打工,在井下把之錘殺,然後冒充家屬要求賠償。記者赴罪犯家鄉採訪,在其家鄉人口中卻了解到完全不同的形象:溫和、憨厚、老實、規矩,家鄉人甚至完全無法相信他們有勇氣犯罪。這種心態,就是不管在外面如何表現,只要在家鄉保持良好形象,就不會影響主流對他們的評價,能夠有安身立命之處。

現代社會需要法治,以及一種能夠推己及之於社會,而不止於家族的公共道德觀念,這是民族現代化的文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