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敲定了普選香港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框架。在組成「提名委員會」、特首候選人「過半數提名」、候選人數目二至三人等三大方面封殺香江反對派或「持不同政見者」、「非愛國愛港人士」、「對抗中央的人」參選特首的可能性。
一年多的首輪政改諮詢、「溝通交流」、飯局座談加上兩軍對壘「硬碰硬」的互動,投票、簽名、遊行,對多項方案的「摸底試探」、互相批判,最終的「結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定」是「最強硬、最保守」的決定,這肯定令支持「真普選」的香港人相當失望,令香江反對派極為惱怒,他們聲稱一個「全面抗爭」時代至此拉開大幕。
短期內,他們準備已久且相當充分的「佔領中環」行動將一波接一波的展開,他們當然知道,「佔中」搞得再大,以至發展到罷課、罷工、罷市的全社會抗爭,中央也不會讓步,只會導致「嚴厲鎮壓」。「佔中」必定會被平息。罷課、罷工、罷市也難成氣候。
然而,反對派堅持這樣搞:一是要表明他們對「爭取民主」、「爭取真普選」的決心和意志,「成就」三十年來的「事業使命」,顯示自己的「存在價值」;二是根據「經驗」,他們認為朝廷在政治壓力、求穩怕亂面前,有機會作出妥協讓步;三是他們認為香江府衙一向「好蝦」,政改失敗、管治危機、施政癱瘓的後果會由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直接面對承擔,他們定會向朝廷「痛陳」、「哭訴」政改失敗的困局,朝廷或許「心軟」、「心疼」,讓他們有「較好的施政環境」,軟化強硬立場;四是他們高估了自己,高估了參與「佔中」,參與罷課、罷工、罷市的「群眾力量」,以為他們在「平亂鎮壓」面前會「前仆後繼」,以為「佔中」一定能成為足以「牽動大局」、「改變歷史」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五是在「一國兩制」、香港司法制度下,他們再怎麼抗爭,怎麼鬧,無論是充當「幕後黑手」還是「衝鋒陷陣」,都沒有身家性命之風險,不會「充軍殺頭」,最多「坐牢」,而香江府衙的牢獄十分文明,不會讓他們感到有多少恐懼,何況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十分渴望「為民主事業奮鬥獻身」的成名感、英雄感,所謂「求仁得仁,何懼之有?」
凡此種種,都令「佔中」必然爆發,拚個「魚死網破」在所不惜。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作出之後,CY帶着一班高官、行會成員見記者,申言要盡快根據「人大」框架拿出政改方案,展開第二輪諮詢。電視直播所見,只有CY有些笑容,大部分「管治團隊」神色凝重,愁眉深鎖、憂心忡忡,還有打黑色領帶、着黑色服裝者。他們何嘗不知「政改已死」,何嘗不知今後的諮詢和推銷已是無用,何嘗不知政改原地踏步,往後他們的日子將更為難過。
不過,「朝命」在身,「該燒香燒香,該吃飯吃飯,該辦的事情天打雷劈也得辦」。根據「人大框架」,香江府衙的政改方案在第二輪諮詢和推銷中也還有「着力點」、宣傳點,可望爭取民意、向反對派施壓,一是繼續在「一人一票普選特首」上下工夫,這畢竟是在開啟香港普選史,「被選舉權」雖被限制,選舉權則是人人有份,貨真價實。
二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界別和總人數被框死,但「內部名額分配」還可以有走盞,「選民基礎」還能「討價」。
三是特首候選人要過半數,參選人怎麼進入「框架」尚未定出,箇中還可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