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標準工時立法的議題探討多時,但勞資雙方立場各異。在昨日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身兼標準工時委員會委員的僱主代表指,建造業勞工短缺嚴重,提高工資廣納人手的做法已令成本高企,若標準工時立法,憂慮成本或漲至天價。研究工時議題的海外專家認為,社會難達共識,政府應擔當決策者「話事」,以中間人角色平衡各方利益,便可達致雙贏,亦能避免拉鋸不休。
國際勞工組織高級研究員Jon Messenger熟悉工時議題,曾於美國勞工部任職十五載。他與韓國職工會聯盟研究部總監Kim Tae Hyun 昨應邀擔任標準工時研討會講者,分享國際經驗,標準工時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及委員何安誠亦有出席。
梁對於南韓推行標準工時的實際操作感興趣,問及豁免安排;何則憂慮標準工時對建築成本的影響。
Jon Messenger受訪時稱,長工時與高生產力並無必然關係,反拖垮僱員工作效率及表現。他理解不少港人或礙於上司壓力或公司文化,「為OT而OT」,完成當天工作亦不敢立即下班,他形容為浪費時間,亦無助提高生產力。他續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均設立標準工時,結果證明實行工時規管後,僱員工作動力及生產力顯著提高,亦有效減低工傷意外。對於商界憂慮經營困難,他認為企業可調整營運模式,例如改變僱員工作安排。只要策略得宜,便不會引起成本負擔,於中長期而言,是利多於弊。
Kim Tae Hyun指,南韓曾三次調整標準工時策略,由最初每周四十八小時降至目前四十小時,成功提供就業機會,釋放更多婦女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