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休保障是一個很理想化的政策,站在人道的角度看,假如老人家可以得到社會的供養,使其晚年時可以活得好過一點,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訴求,在富裕的香港社會,要求全民退休保障也顯得有其合理性。老人家一生為香港社會拚搏,到老年時由社會提供養老安排,在情理上也不能對此責難。而全民退休保障亦是本屆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民間對全民退保也有了期望,早前政府亦委託了港大的周永新教授進行有關研究,大眾的關注也有相當預期。
然而,全民退休保障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明白,可見最大的問題和爭議還是在「錢從何來」這個問題上。數字上目前提倡全民退保的每月金額,是三千元左右,以三千元作為保障金額而言是不多的,以一百萬合資格人士計算,全年的開支是三百六十億元,以香港今天的財政實力和社會富裕程度,要負擔每年三百六十億元是綽綽有餘。問題是,一個簡單計算也顯示,每月一千元的全民退保,一百萬人每年就需要一百二十億元,當人口老化而物價上升對退保金額有壓力時,全民退保就變成了一個長遠的財政負擔。在人口老化的推算上,香港大約二十年之後便會出現近三分之一的人是長者,假如人口是七百五十萬人,三分之一長者共有二百五十萬人,每月三千元的全民退保金額會上升至全年的九百億元,這還未算期間因物價上漲而要將全民退保金額上調的壓力,而以現在每年政府開支大約三千六百億元計算,要應付未來可能花上每年九百億元的全民退保金,也表示政府除非不增加收入來源,否則便要用上四分之一的開支在全民退保上,這是一個很困難的財政狀況。
政府早前一再強調香港未來有結構性的財政壓力,從本質上並沒有說錯,也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政府看到的是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估算的情況也是二十年後的問題,市民看到的是當下的困難,彼此自然在全民退保的討論上得不到交點,也讓人覺得政府在全民退保的工作安排上,並沒有任何進展,也讓人質疑政府是否放軟手腳,任由全民退保這個問題不了了之,總之政府也就難辭其咎。
世界銀行對退休安排曾作出建議,指出退休安排要有下列五個支柱:一、政府的承擔(即公營的福利退休);二、私營的退休安排;三、個人的儲蓄;四、社會的支援;五、家庭的支援。第四和第五個支柱,要求的是社會或是家人對老人的支持,第三是自己的儲蓄,而第二是私營退休安排,也即是香港的強積金制度。
從世界銀行的五個支柱而言,香港已經有了四個,若果這四個支柱有效的保障了老人的退休,那麼問題也解決了,可是社會和家人不可能負擔老人的退休開支,因這個擔子太大了,老人的個人儲蓄又不足,強積金要有效的發揮功能,非要有二、三十年的成績不可,強積金推行至今只有十四年,其成效也不能有太大的貢獻,所以在四個支柱失靈下,民間要求由政府作出承擔,以公共資源提供市民退休保障,也很難對此作出批評,因為政府的支援,正正是一個退休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
當然,政府資源不是無窮無盡,要求政府多作財政負擔,無可避免要打加稅、減其他福利開支的主意。不然的話,就是要大幅將其他四個退休支柱安排完善化,俾使政府可以在承擔全民退保上減低壓力。社會和家人支持是很難由政府改變,很可能的做法是將個人儲蓄增加,以政策鼓勵人們多儲蓄,例如稅務優惠。而改善強積金制度更是首項要點,因為強積金有了成績,全民退保的壓力也小了很多,對政府的迴轉空間也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