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城市地下建設

復興航空在澎湖的空難,死傷慘重,台灣還未從震驚悲痛的情緒中平靜下來,緊接着高雄市區的地下油氣管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大火由地底竄出,汽車炸飛到三層樓上,大街上沙塵飛揚,滿目瘡痍,猶如戰爭過後,全台灣民眾的心情更加恐慌。

高雄市的城市發展有其獨特性,具有深水港是高雄的優勢,是台灣最重要的港口,李登輝時代曾規劃高雄港為亞太營運中心,由於兩岸不通,未能連接大陸失去亞太優勢,而未能圓夢。

此外,因為有高雄港,高雄的加工出口區曾經輝煌一時,當年上班時間,整條馬路擠滿趕着上班的摩托車陣是一大特色,因港埠之利而衍生的企業發展與經濟活動創造了高雄市的建設,化工、鋼鐵的生產必須仰賴海運進出,重化工業也都在高雄落腳,為高雄創造了就業機會與經濟產值,高雄成了重化工業的城市,並且與之相互依賴,也因此早期鋪設的地下管線,所行經的路線如今卻發展成為人口稠密的地區。

高雄市早期一直是國民黨的天下,後來由謝長廷、陳菊擔任市長而成為綠營重地。

台灣由選舉造成的急功好利之風,市政領導人均以市容來論政績,注重城市的建設和都市更新計劃,而地下的工程因為市民看不到而鮮有重視,如地下排水管、化工油氣管線等的鋪設老舊卻未能更新,以至常有因颱風而淹水,甚至發生這次的氣爆事件。這是歷史的共業,災難暴露了監管體系的缺陷,地下的城市建設牽涉人命,同樣重要,才能防患於未然。

往者莫可追,來者猶可鑑,高雄氣爆事件應制訂今後治理城市的新規章,也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配合共同推動的重要事項,今天若不做,明天將會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