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高層早前拋出削減兩成個人遊旅客煙霧彈,政商界一時蛙噪錯愕。有人說當局厲行落閘,引爆輿情炸彈,逼商界接受「減客」政策,有人猜當局以退為進,鋪張一副末日景象,逼商界發聲抗衡「驅蝗」噪音。究竟哪種推斷較貼近事實呢?事隔兩個月,答案逐漸清晰,從種種迹象看來,港府主動提削個人遊,似乎只是聲東擊西的虛晃一招。
事實上,港府的末日預言已收到警嚇之效。為了頂住趕客閘門,零售業界聯手發表個人遊經濟貢獻報告,一方面強調旅遊業對本地經濟舉足輕重,一方面警告關門謝客對本地就業率衝擊巨大,這把救市呼聲已取代驅蝗訴求成為社會主調。無巧不成話,港府日前為研減個人遊進展吹風,透露阻力重重,在內地省市及本地商界的兩面夾擊下,就連調整「一簽多行」也舉步維艱。港府與商界唱雙簧,時間夾都無咁準,難道真是巧合?
常言道,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港府主動提削個人遊,反將削個人遊的聲浪壓過去,這兩天官商一唱一和,其實已間接宣布減客政策腦幹死亡。說到底,調整個人遊時機已過,莫說世界經濟大氣候下的旅遊業隱憂,僅是內地鐵腕反貪腐反揮霍,已隨時把本地零售業推向谷底,未來的社會議題應是如何保經濟,而非如何趕客。
話分兩頭,就算港府有意對個人遊落刀,現實也未必做得到。有熟悉國情人士笑言,香港要打擊水貨客其實不難,只要在邊境地區興建大型購物城,把部分名店、藥房、金舖搬進去,然後配合一招奶粉特准過境制度,買奶粉獲發特別票據,准多帶兩罐北上,保證北區甚至銅鑼灣、尖沙咀也客流銳減,回復昔日寧靜。問題是,屆時市區人流高峰不再,舖租大跌,大財團會放過港府嗎?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