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聯招結果即將放榜,難免又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那些成績達標卻未能獲得資助學位的學子來說,除了海外求學、修讀副學士,北上升學也漸漸成為一條出路。今年港府首度推出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對象是家庭貧困學生,資助金額最高為每年一萬五千元,為期三年,相信可提高北上升學的吸引力。
資助學位不足、大學升學率低,是困擾本港的老大難問題,今年亦不例外,相對資助大學學位只有區區一萬二千個,達到升學基本門檻的文憑試考生則有兩萬八千名,意味大半合資格考生只能望大學校門而興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者,可以到海外升學以及報讀副學士等課程,惟對清貧學生來說,副學士除了認受性低,昂貴學費更是難以承受之重,如果獲資助北上求學,可以減輕負擔,何樂而不為。
資助北上求學計劃在今年施政報告中首度提出,教育局昨日公布計劃細節,凡是獲得內地高校免試入學資格的基層學生都可以提出申請,前提是通過家庭入息審查,但毋須資產審查,估計首年約有五百名學生受惠,第二年及第三年約八百人受惠。當局還強調,資助名額不設上限,只要符合資格,都可以獲得資助。
中港兩地經濟持續融合,教育合作也是大勢所趨。早在十年前,兩地教育部門已簽署學歷互認協議,而內地高校對香港免試招生計劃也已推行三年,相關高校擴大到七十多所,都是教育質素受到認可的學校。對香港學子來說,北上升學要克服不少實際困難,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彈丸之地的香港,發展潛力始終有限,大學可以選擇的專業也不多,難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一展所長,反觀內地高校科系齊全,經濟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北上學習有助拓寬視野,學好普通話,熟悉內地文化及拓展人脈,有助將來北上大展拳腳,即使回港就業,內地學習的經歷及人脈也有一定的幫助。
事實上,當香港年輕人主流仍熱衷到英美等發達國家深造之際,不少外國同齡人選擇到中國留學,其中不乏國際政商名流的子女。早前英國財政大臣及倫敦市長聯袂訪華,一個說已將孩子送到中國讀書,另一個說女兒正在英國讀中文,將來會送到中國實地學習,雖說有「獻媚」成分,但也反映中國經濟前景廣闊產生了磁吸效應。當然,內地高等教育逐漸與國際接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否則這些洋人不會爭相將子女送到中國。
說到底,不管內地高校有多少吸引力,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本港學生留在本地讀書及負笈海外仍是升學主流。對港府而言,資助北上就學可視為推動教育多元化的途徑,但決不能依賴內地高校來解決本地學位嚴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中港矛盾惡化的今天,當局更要有足夠的政治敏感度,不要將好事變成壞事。